新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什么战国七雄中,只有韩没有被后世的政权
TUhjnbcbe - 2025/7/18 21:24:00

战国七雄不仅是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也是后世政权常用的几个国号之一。

例如秦朝,除了东晋时期的前秦、后秦和西秦之外,还有隋末期薛举在西北所建立的薛秦(也称为西秦)。

例如,楚国在秦朝灭亡后出现了多种楚的形式,包括陈胜所建立的张楚、项羽统领的西楚,以及东晋桓玄所创立的“桓楚”。再如,隋末林士弘组建了“林楚”,杜伏威则成立了“杜楚”。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建立了“南楚”,而在两宋时期,为控制北方金人扶持张邦昌创建了一个伪性的"伪Chu"。

例如,齐的形成包括南北朝时期段龛在现今山东所创建的“段齐”,萧道成创立的南齐,以及东魏权臣高洋建立的北齐,还有唐末黄巢所建立的大齐,以及金人在北宋旧地上设立的傀儡政权“刘齐”。

例如,魏这个名称在历史上有多个代表。三国时期的曹魏、南北朝时期的冉魏、北魏、东魏和西魏,以及丁零人翟辽在黎阳建立的“翟魏”。

此外,赵这个字眼在南北朝时期的前赵和后赵,以及五代时由军阀王镕所创立的大赵中都有出现。

除了燕,历史上还出现了多个与其相关的政权,包括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和北燕,以及隋末王须领导的“王燕”,高开道所建立的“高燕”,安禄山创建的大汉,还有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而成的“桀翰”。

唯有韩这个国号,后来的朝代建立国家时从未使用过,这是为何呢?

首先,韩国积贫积弱,在战国七雄中最没有存在感。

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国家几乎都曾经富裕过,唯独韩国始终处于贫弱的状态。

秦国自不必多言,它实现了六国的统一,成为最终胜利者;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春秋时期仅次于晋国,是第二强大国家;在“三家分晋”之后,魏国首个进行变法,也是战国中首先崛起的一方,而赵国则是在七雄中唯一敢与秦抗衡、奋力拼搏之国家,以“胡服骑射”的方式展现了卓越的战斗力。

齐国自齐桓公时期便已成为东方的首要强国,而在齐威王时期,更是通过围魏救赵,成功打击了强大的魏国。齐威王宣称自己为王,以此震慑天下,使得“各诸侯中对其军队不敢轻举妄动长达二十余年。”

尽管燕国也是一个弱国,但它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燕昭王姬职统治期间,邹衍被任用进行变法,苏秦则联结各国,共同抗衡。他们在军事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秦军大败东胡,从妫水流域一路推进至辽河一带。此外,乐毅更是攻下70多座城市,使齐国几乎只剩下即墨这一孤城。

韩国在韩昭侯统治时期达到了巅峰,虽被称为“小康之治”,但实际上只能保全自身,防止其他诸侯的侵扰,对扩展国土并没有任何成果。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中心,被魏、齐、楚、秦四国所包围,导致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一直被动挨打。此地区不仅是七雄中国土最小的,即便称王也只是与如中山国这样的弱小国家共同列入“五国相王”,因此引发了齐国和楚国产生不满情绪。

燕国虽然辉煌的时期不长,实力也有限,但至少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相较之下,韩国始终跟随他人,屡遭欺凌,从未选择反抗,唯一的一次尝试可能就是诱骗吕不韦修建郑国渠,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另外,国号不仅代表着一个政权的形象,还有着深刻的含义。当秦朝征服六国时,韩国是首先被灭掉的。试想,如此贫弱而悲惨的国号,又暗含如此意蕴,哪个政权愿意采用呢?

其次,是地理原因。#深度好文计划#古人在确定国号时,除了考虑血统、封爵和尊崇的继承,发源地和建国地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例如,李渊的祖父李虎随宇文泰进入关中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的职务。由于晋在古代被称为唐,他因此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世袭这一头衔,因此建立国家名为“唐”。

慕容氏最早崛起于辽东和幽燕地区,因此所建立的政权包括前燕、后燕、南燕和北燕。而林士弘、杜伏威与马殷则在楚国的旧地建立势力,因此他们以“楚”作为标志。

例如,司马昭由于被封为晋王而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因此司马炎也以“晋”作为国号;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封号并取代北周,于是建立了隋朝。赵匡胤曾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即今日的商丘,正是古宋国的位置,所以他选择将其国号定为宋。

可以认为,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机会成为龙兴之地,而任何古老的地名都可能转变为国家名称。但在这当中,韩国却显得格外尴尬。

韩国的故土位于今天山西南部和河南中部,最初都城设在阳翟(现今的河南禹州),之后迁移至新郑(现在的河南新郑)。可以说,韩国的重要区域正是我们所称的中原腹地。

金角银边的草肚皮,历史上能够在中部地区崛起并幸存下来的政权少之又少。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瓦岗的李密。在其鼎盛时期,不仅征服了隋朝最大三个粮仓,还拥有超过三十万的军队。此外,许多后来成为凌烟阁功臣的杰出将领也曾效力于瓦岗,例如与李靖齐名的李勣,以及“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秦琼和“可当百万军”的程知节,还有被称为“万人敌”的裴行俨和忠诚可靠的王伯当等人。

然而,这并不是因为身处四战之地,而是遭受了来自洛阳的杨侗、北方的王世充,以及河北幽州、山西太原和陇右边防军的多方围攻,最终白白为李渊铺设了道路。

这样的地方很难出现可以建立国家称霸的政权。

另外,即使这个国家成功建立,首选的国号也不会是“韩”,而更可能是“周”或“魏”。例如,李密称自己为魏公,而武则天在洛阳称帝以及郭威在开封建立的国都,其国号都是“大周”。

由于东周的国都洛邑(现今的河南洛阳)与魏国的大梁(现今的河南开封)以及韩地距离过于接近,因此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有了这两个“强”号,谁还会选择“弱”号的韩呢?

就像高洋篡夺东魏建立“北齐”,而宇文护在邙山惨败后仍执意使用国号“周”一样,这虽然无法真正改变什么,但至少让他过了一把嘴瘾——齐不过是周的一个诸侯罢了。

此外,洛阳在历史上曾隶属于西魏,因此称其为“周”是完全合理的。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后来的统治者还有谁会选择把韩作为国号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战国七雄中,只有韩没有被后世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