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斌
刑警路冬梅是个“文字研究者”,她研究的内容是字迹那一笔一画中的细微特征与变化。靠着从字里行间“读”出案情的绝活儿,她总能于真假难辨中洞悉真伪,在案件侦破陷入僵局时扭转局面。
近日,记者在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见到了警务技术二级主任路冬梅。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但就是看着不起眼的她,拥有一系列厉害的头衔:全国文检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刑事技术特长专家……
从警31年来,凭着精湛的文检技术,她一步一个脚印从派出所的技术员成长为省公安厅的高级工程师。她获得了很多荣誉: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公安部能力验证考核中以唯一的满分成绩荣获全国第一……
“我现在主要从事文件检验和声纹鉴定等工作,刑事技术工作责任重大,一份看似寻常的鉴定,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容不得丝毫疏漏。”路冬梅说。
31年来,路冬梅先后出勘各类现场、检验鉴定各类案事件多起,长期办案实践练就了她辨别真伪的慧眼,也培养了她顽强的工作作风。在一起涉案金额巨大的非法吸收存款案中,涉案的金融凭证、银行单据有上千张,检验项目多而复杂,真假单据混在一起,鉴别难度很大。那段时间,她和科室人员白天看、晚上看,周六周日加班还看,“每天脑子里就是笔迹、印章,就这样整整看了31天,一共检验了枚印文,56份笔迹,银行根据鉴定结果及时进行了兑付,确保了相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路冬梅回忆道。
工作中的路冬梅很拼。在她参与侦查的一起案件中,案件材料原件远在拉萨,她就自己背着大扫描仪、带着显微镜和相机,凌晨四点赶往新郑机场,到达拉萨后,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立即投入工作,到档案室调取原件进行检验,回到宾馆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头痛、气短、胸闷、嘴唇发紫、睡不好觉。由于休息不好高原反应加重,她吃了点药后继续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检验完全部材料后立即飞回郑州,为快速、准确出具检验结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路冬梅累计发表专业论文60篇,出版专业书籍两本,作为一名“专家型”刑警,她不断探讨研究解决疑难案件的方法和途径。她先后参与侦破多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案要案,协助侦破命案60余起;对多起诈骗案中的笔迹、印文票据等进行真伪鉴定,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多亿元。
“刑事技术工作很辛苦,但我会全力以赴把这份事业干好,无愧于一个刑警的庄严承诺。”路冬梅说。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