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为了感激也为了笼络巴结郑国,就让郑武公做周朝的卿士,管理天下大事。
郑武公娶妻姜氏,生有两子。
生大儿子的时候,也许是胎位不正造成难产吧,让姜氏很痛苦,受了很大的罪。姜氏因此很窝火,对这个儿子横竖看不顺眼,就给这个儿子起名叫寤生。
寤,就是噩梦惊醒,也有忤逆之意。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但姜氏却做的如此狠*,可见她是多么的不靠谱。生孩子时吃的苦受的罪,她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很少见的妈妈。
生二儿子的时候,姜氏就生的很顺利,像拉屎一样容易。所以,姜氏很喜欢这个二儿子。这孩子就是历史上的共叔段。
2.
在姜氏的宠爱溺爱下,共叔段恣意地生长着。姜氏不停地在郑武公枕边吹风,说共叔段的好,说寤生的坏,意图让老公废了寤生而立共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不糊涂,没听老婆的话,最后还是让寤生接班继位了。这就是郑庄公。
武姜仍然不死心,继续为二儿子谋福利,替共叔段索要封地。
要哪里呢?要制邑。
制邑这个地方,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悬在郑国头顶的一把利剑。据说周穆王曾在这里关押猛虎,后来人们在此处建了一个城池,叫虎牢关。数百年后,韩国便是由此进兵灭了郑国。
郑庄公不肯,说除了此处,其他地方都可以。武姜不得已而求其次,又要京。京这个地方,虽是人工筑成的高丘,但它的面积比都城新郑还大。
大臣们纷纷反对,但郑庄公说:“是我母亲索要的,我有什么办法呢?”
大臣们说:“这是祸害啊。”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由他去吧。”
共叔段就如愿封到了封京地。到了京地之后,他不断蚕食四邻,扩充地盘,招兵买马,人称“京城大叔”。
3.
郑庄公怎么会不知道弟弟的这些小伎俩呢,他之所以选择隐忍,是有原因的。
果然,共叔段被自己的美梦冲昏了头脑,暗地里联络宫中的母亲姜氏,打算来个里应外合,偷袭都城新郑,夺了哥哥寤生的王位。
郑庄公获悉后,很平静地说了一句话:“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就派兵杀向京城。
共叔段是纨绔子弟二把刀,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只能逃跑到了鄢这个地方。
郑庄公穷追不舍,赶到鄢,把共叔段打得片甲不留。共叔段的势力彻底被摧毁,只能亡命天涯去了。
4.
这件事,就是孔子所说的“郑伯克段于鄢”。
“克”,不吉利的一个词,妨的意思,杀的意思。现在仍然有“妨人”“克妻”“克夫”这种很恐怖的说法。
在这里,郑庄公不叫郑庄公,而是郑伯。伯者,大哥也。意思就是你不配不配国君的称呼,不配做大哥,只是年长一点而已。
同理,共叔段不叫公子,不叫弟弟,而是直呼其名,意思就是说你背叛国家和兄长,不配做弟弟,很愚蠢。
强调郑伯克段的地方是“鄢”,意思就是在批评郑庄公相煎太急,既然弟弟跑了,就不应该狠命追杀。
总之,孔子这么说,既批评了弟弟不该背叛兄长,也批评哥哥不顾手足之情。这两个人都背离了“亲亲”之道。
孔子在《春秋》里,常常隐含了许多情感与态度,而是含蓄地透露出诸如此类的“微言大义”,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
孔子希望,这样委婉的批评,能使乱臣贼子幡然悔悟心生敬意甚至有所恐惧,从而挽回日渐败坏的世道人心。
孔子的想法,现在看来未免太迂腐了!
(完)
注: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