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走进新郑市薛店镇大吴庄社区村史馆,里面摆放着耕锄、犁、耙等农具,墙上悬挂着以往劳作用的蓑衣和历史老照片,还陈列有老茶壶、碗篮,织布机等传统生活用具,一件件老物件向人们展示着以往的生产生活轨迹,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光,回到曾经那段悠悠岁月
目前,新郑市像大吴庄这样的村史馆已建成18个、在建6个、筹建12个,同时孟庄等乡镇(街道)还建设了镇史馆,新郑市农商行建设了行史馆,新郑市级方志馆也在加紧建设当中。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承载乡村文化的老物件、老技艺消失,以致许多人感慨“回不去的乡村,找不到的乡愁”。
新郑市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首批试点城市,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消失的实际问题,把村史馆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民生工程,着力构建以市方志馆、乡(镇)方志馆、村史馆为支撑的市乡村三级地方史志服务体系。通过挖掘整理反映农耕文化和乡村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及组织人编撰村志,记录乡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成为人们留住乡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村史馆建设中,新郑始终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导、分期分批、循序渐进的原则,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时间服从质量,质量服从民意,构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了《新郑市村史馆建设标准》,对各乡镇、街道建设的村史馆室内设施、展厅布局、展示形式等做出具体安排,增强村史馆的文化感染力。同时,强化村史馆持续投入的制度保障,市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资金扶持,近三年来,全市村史馆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万元。
新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基层实际出发,力求各具特点,避免千村一面,充分展示村庄的特色气质。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史馆,重点突出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关乡东郭寺村作为白居易故里,把反映白居易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作为主要内容;观音寺镇潩水寨村依托丰富的黄帝文化、刘氏文化、书画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专门的村史馆院落。对于城乡新型社区的村史馆,重点突出留住乡愁与记忆。
年,新郑市孟庄镇鸡王村开始拆迁,如今口人搬进高楼,原来的鸡王村也变成新型社区,得知要建村史馆,村民们积极参与,他们自发地把家里的老物件捐出来,柳条筐、纺花车、黑白电视机、缝纫机、农耕具、墨斗、大水缸等堆得满满的。建成后的鸡王社区村史馆,面积虽然不大,但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浓缩了鸡王村过去的生产生活记忆。对于美丽乡村的村史馆,重点突出村庄的变迁史。比如龙湖镇泰山村村史馆建设与文化长廊有机结合起来,展示了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实干兴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发展历程。
一个个建成的村史馆承载着全村的历史与文化,是全体村民的精神家园。陈列的老物件饱含着摸得着的“乡愁”。这些老物件有从村里“淘”来的,也有村民自发捐献的。孟庄镇一个老木匠郑重地把装满了墨盒、线兜、斧头等工具的箱子捐给了村史馆。他说:“这是我家两代人谋生的老物件,捐出来就是为让后人看看我们这一辈人是怎样生活的。现在日子好了,这些东西用不上了,但是不管日子过得再好,也不能忘记了过去的生活。”
“这是你爷爷那一代人用的锄头、犁耙,以前种地全靠一双手,他们以前的生活可苦啦……”周末,年轻的村民小张带着儿子到村史馆忆苦思甜。
村史馆承载着全村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不仅让老一辈看得见、摸得着“乡愁”,还能让年轻一代了解村里的发展历史以及全面小康带来的巨大变化,忆苦思甜,懂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明白自己将来要怎么做,怎么样为家乡建设出力奋斗。
同时,建成后的村史馆还充分发挥基层阵地的载体平台作用,和镇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共建共享,开展书画培训、非遗展示、经典诵读、家风传承等主题文化活动,使其不仅成为记录村庄生产发展、生活演变的生动平台,还能有效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弘扬新风正气,促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
新郑市市志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史馆已经成为新时代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和提升村民素质的主阵地,发挥着精神文化引领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也成为全市党员干部、青少年、农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出品新郑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