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河南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截至年,全市常住人口.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亿元。郑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黄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于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高,东北低或东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当然郑州市在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郑州市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六大名人,你都知道哪些郑州的名人呢?
第一位:列子
列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第二位:申不害
申不害(前年-前年),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公元前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
第三位:杜甫
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位:潘安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郑州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人。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古代四大美男之首、金谷二十四友之首。容颜俊美,才智聪颖,号称奇童。晋武帝司马炎即位,起家司空荀凯掾。因作《藉田赋》,遭到嫉妒,十年不得升迁。咸宁四年(),迁太尉(贾充)掾,河阳县令,全县遍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历任怀县令、度支郎、廷尉评,因事免职。永熙元年(),迁太傅(杨骏)主簿,受累除名。历任长安县令、著作郎、员外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依附鲁国公贾谧,名列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永康元年(年),赵王司马伦擅政期间,受到中书令孙秀诬陷,坐罪被杀。在文学上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辑有《潘黄门集》。钟嵘《诗品》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王勃《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第五位:白居易
白居易(年-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第六位:高拱
高拱(年1月19日—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嘉靖二十年(年)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年)升任内阁首辅。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年)卒于家中,次年赠复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