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河南援沪医疗队的工作,基本已经顺畅,压力小了不少。应该说,已经进入相对平稳运转的状态。”4月13日中午,河南援沪医医院援沪医疗队领队、医院副院长高传玉说。
4月3日、6日,河南省分批派出名医疗队员和名核酸检测人员组成河南援沪医疗队赴上海开展支援工作。4月10日,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组建移动核酸检测车队,派出5辆移动核酸检测车、5名医学影像技师和10名司机赶赴上海。4月12日,河南省增派的一支由75名队员组成的中医医疗队,乘坐包机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出发,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4月13日23时30分,河南援沪医疗队接管的医院已经收治患者约名。尽管下着雨,转运收治一直未停。
“我们的目标是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高传玉说。
医院。本文图均为受访者供图一个班近10小时“不吃不喝”河南援护医疗队接管的医院,是由张江医疗器械集团的工业园改造,原计划改造将近张床位,目前开舱近张床位。
“河南援护医疗队全部已经开始工作。截至4月12日晚,医院收治名患者。”高传玉表示,到13日23时30分,收治患者约名,虽然下雨影响了转运速度,但转运收治一直未停。
最早两批河南援护医疗队抵沪后,在等待接管医院同时,紧张开展入舱前培训,熟练制度流程。高传玉介绍,虽然医疗队近一半成员有去武汉支援或在河南医院工作经验,但也有一半成员经验没那么足。培训主要是“老人带新人”,同时磨合团队,内容包含生活管理、心理管理、素质管理、技术管理和医院的综合管理。
培训里,院感防控尤为重要。因为医院收治的患者基本都是轻症,重症是极个别的,所以目标是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不过,医院情况复杂,改造虽然都是按照国家要求和流程做的,但也不一定能完全符合院感防控要求。“加上患者多,医护人员也多,一些感染的缝隙和机会还是有的。”
高传玉说,院感防控这块,规定特别细致。“就自身防护来讲,比如说帽子和口罩先戴哪个,取口罩是先取上面的带子,还是先取下面的带子,都有要求,不按这个流程来,就容易暴露。”
目前,河南援沪医疗队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因为成员比较多,分住在多个宾馆。高传玉介绍,目前的工作机制是每天“六班倒”,非常疲惫。医院援沪医疗队这个团队,从宾馆到医院需要80分钟,到达后穿防护服需要30分钟,然后在医院工作4个小时,出来脱防护服需要两个小时。因为脱衣服细节非常多,非常慢,快就容易感染。回来路上再80分钟,一个班算下来,将近10个小时。“对这10个小时,我们的要求是,不出不进,不吃不喝,就是尽量减少暴露感染机会。基本上大家都能做到。很多人是戴着尿不湿进医院的,也有不戴的,主要是自己评估自身情况。”
因为对体力、身体都是考验,医疗队要求,凡有身体不适的医护人员,要立即提出,不能硬扛。医疗队还考虑到特殊情况,如医护人员在医院晕倒或意外,无法及时转移时,要立即就地抢救,确保医护人员的有效救治。
对医疗队在上海支援的时间,高传玉表示,这个没有预期,会根据上海的需要。按照经验,会到清零或至少上海的疫情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次援沪,就是按照河南省卫健委*组、河南省卫健委援沪医疗队临时*委的要求,努力做到“”:一个目标:完成援沪任务,打胜仗,零感染;两个融合:把抗疫和上海市*府工作要求融合起来;把*建工作和业务开展融合起来;三个作用:充分发挥临时*委作用,充分发挥*支部作用,充分发挥*员带头作用;四个亮:要求每一位*员干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作风。”
医院援沪医疗队收治张江医院9号楼第一例患者。“已经进入相对平稳运转状态”高传玉介绍,从目前收治的患者情况看,确实轻症比较多,重症多是年龄特别小或大的。年龄太大的多有其它疾病,所以情况比较重。比如前天就有一名86岁的患者,从家里刚到医院,立马就胸闷气短,氧饱和度较低。这名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要知道,老年人一旦有胸闷、气短、心绞痛症状,不管是发生心力衰竭,还是心肌梗死,一不留意或不及时处理,患者就有生命危险。还好这位老人经过及时救治,很快心率逐渐平稳、氧饱和度逐渐恢复、症状逐渐缓解,情况最终稳定下来。”
河南援沪医疗队对患者的治疗,一是基础疾病的治疗,许多患者带有一些常规服用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以急需服用;二是对症治疗,像发热、腹泻、胃部不适等疾病;三是医护人员的安抚治疗,主要是情绪管理;四是中医中药治疗,除国家中药治疗方案外,医疗队还带来一些河南方案的经验方剂。高传玉介绍,第五块暂时没有启用,比如说一些复杂的抗病*治疗、重症治疗。因为医院毕竟条件有限,重症病人需要及时转到医院。
他介绍,到上海援助以来,整体感觉就是车轮战,好在目前基本已经步入正轨。“入舱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防护服穿脱培训、院感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其次是队员的心理状态、健康状态。接管医院后,患者开始入住,医护人员开始连轴轮值周转,还需要许多协调。所以,不是说工作量多大,而是它是持续的,需要说很多话。”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高传玉的声音有些嘶哑。“不是光我,现在指挥部的人声音都有些嘶哑。”
高传玉说,目前的医疗队规模,收治名患者负荷量比较合适,后续如果患者继续增加,可能还要再派支援力量。
医疗队搬运医疗物资援沪这些天,高传玉见证许多让他感动的事。高传玉介绍,队员们入住的宾馆,工作人员支持配合度非常高,“只要我们有需求,人家能做到的,都会尽力满足我们。比如,我们回去晚了没吃的,我们提出能不能给我们每个人定一箱方便面,宾馆就费心购买,在物流很困难的情况下及时把方便面拉到宾馆。非常感谢宾馆和地方*府的照顾。”
“我们一个女护士长,第一天入舱时,我们要求每个人工作4个小时,但她坚持工作了8个小时。为什么?因为很多舱内工作需要她协调,她希望尽快把工作理顺,保证后续收治患者能够正常进行。她出来时,用不好听的话说,看起来人不人*不*的。”说到这里,高传玉失声了,“这类故事太多了。”
有一名上海市民,也让高传玉非常感动。4月12日,医院收治了一家5口,是父亲母亲和三个孩子,孩子大的10岁,小的才两岁。孩子的父亲核酸结果是阴性,但他坚医院隔离,以方便照顾家人。
“可以说,他在方舱内感染的风险极高。但他除了照顾家人,还一直做志愿者。在抗疫中,每一位上海市民都有很强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心。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患者照顾好、救治好、恢复好。”高传玉对澎湃新闻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