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想给你讲几个故事
关于“南水北调”的故事
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首先
是一组关于“名字”的故事
他们的主角有着共同的名字
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
1
淅川盛湾镇鱼关村
有一座碑
准确地说
是由56座碑组成的
“凡人丰碑”
这些因河南日报倡议而树立的
移民丰碑
上面镌刻着
淅川10个乡镇个行*村个村民小组
共计16.54万移民的名字
每一个名字
背后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而他们的故乡
已经永沉水底
回乡探亲时再也找不到寻根问祖地
这里
也就成了他们回乡探亲时的追思地
他们相信
名字刻在故土的碑上
便如漂泊的心灵融入了故乡山川
2
淅川移民李国仁有个女儿
女儿的名字是爷爷给起的
叫“李淅燕”
淅川县的“淅”
小燕子的“燕”
爷爷说
希望她能像小燕子一样
迁徙再远也能记得回家
是的
回家
也许在老一辈的认知里
只有淅川才是永远的家
就在那碧水之下
我们不难想象
他们失去的有多少
有难以割舍的亲缘与地缘
有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以及刻入骨血的乡土记忆
3
新郑市郭店镇新李营村
年8月21日
由淅川县上集镇新李营村搬迁至此
李淅燕在新郑的新家
也是如此
村名保留了观沟村
虽然新家不再依偎着丹江水
但故乡的名字
依然保留在这块新的土地上
其他大多数移民新村
都保留着故乡的名字
他们以这样朴素的方式怀念着故乡
故土难离
他们的对村名的固执与坚持
也许正是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就在那碧波荡漾的江水边
4
周荥生
当年村里最小的移民
如今已是一名小学生
年8月10日
从淅川搬往荥阳那一天
搬迁车队还在旅途之中
他降生了
荥生
取在荥阳出生之意
这个名字意味深长
一个小生命的降临
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莫大的惊喜
尤其是即将开始一段异乡生活的时候
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
还要能发展、可致富
这名字何尝不是对“新家”的认可
不知不觉间
他乡已成故乡
关于“名字”的故事
说完了
故事很普通
却意味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也有着数不尽的义无反顾
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的
他们,就是挖井人
再来说一组关于“渠”的故事
壹
年
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
多地供水告急
平顶山市座水库干涸了69座
49条河道断流了39条
“水缸”白龟山水库也见了底
这座人口达百万的城市供水频频告急
洗浴中心、洗车行全部关闭
用水最紧张时
市里用消防车为市民送水
一家只限一桶
但缺水危局依然难解
关键时刻
尚未正式通水的中线工程
应急调水
丹江水里驰援
解了燃眉之急
贰
现如今
提到郑州航空港区
人们都耳熟能详
↓↓↓
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枢纽
国际货运航班在这里中转
2小时航程为半径的辐射圈
足以覆盖中国90%的人口聚集区域
……
然而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
航空港区的规划
与南水北调工程密不可分
没有南水北调工程
郑州原有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不足以满足航空港区的“雄心”
而富士康入住这里
中线工程同样是不可缺的先决条件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昔日的一片荒芜之地
成了今天的航空港区
一个生态优美的航空大都市
从这里崛起
叁
神垕镇是著名的“钧瓷之都”
也被称为“唯一活着的古镇”
但在厚重历史与华美钧瓷背后
是千百年来难解的缺水之困
在南水北调通水之前
水窖几乎是当地居民家中“标配”
村民夏天也难得洗澡
用上丹江水后
神垕居民最大的变化
就是用了多年的水窖被填上了
当地的匠人说
过去水质差杂质多
对瓷器的光洁度也有影响
现在用上丹江水
瓷器品质进一步提升
过去,火给予神垕神奇的色彩
如今,水赋予钧瓷更美的颜值
肆
三川交汇,一河穿城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曾创造“千帆云集似汉皋”的辉煌
让周口素有“小武汉”之称
然而
水负荷逐年增加
加上上游河流多已干涸
沙颍河数度断航
周口航运失去往日风光
昔日船来舟往的景象
几乎成为历史
中线工程实施生态补水后
水位上升,航运恢复
沙颍河沿线更是建起数个港区
一条“*金水道”正在加紧构筑
沿线船只汇聚周口
捎带着平许漯等上游城市
也有了通江达海的机会
记者记录的这些故事
看似不少
但放在整个南水北调的故事里
也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
毕竟这些故事
有个日夜那么久
有165人那么多
有2公里那么长
……
丹江,移民,不朽精神
绿水,青山,南水北调
这些注定要留在国家记忆中
留在历史史册上的名字和词汇
不仅蕴含着现实的水韵涛声
更是人心的一种精神指向
是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来源:河南日报(ID:hnrbxmtb)
总策划:董林刘雅鸣
统筹:张学文
执笔:董学彦张海涛陈慧夏远望谭勇
封面图:记者邓放王铮摄
监制:牟彦秋张立红
编辑:贵婷
校对:董静雪
来源:河南日报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