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
郑姓出自姬姓,是以国为姓,起源于郑国。
汉代司马迁《史记·郑世家》和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等都说,周宣王二十二年(前),宣王封他的弟弟姬友于林(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他同时又兼职西周王朝的司徒,掌管土地和户籍。
到了周幽王时,他见幽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宠幸美女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到西周将亡,屡次向幽王谏言,而幽王不听。为求自保,他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将家属、商人和一些财产送到洛阳以东,以新郑、新密和荥阳为中心的一带,作为日后发展的基础。
周幽王十一年(前)发生了“犬戎之乱”,也就是西部的犬戎族攻打西周京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在保卫周幽王和镐京的战争中,郑桓公为国捐躯,周幽王被犬戎兵杀害。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掘突继承郑国国君的位置,史称郑武公。
郑武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先是帮助周平王将周王朝的国都由镐京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先后灭了东虢国(今荥阳)和郐国(今新郑、新密一带)以及其他诸侯小国,在新郑地区的溱、洧二水之间修筑新都城,建立新的郑国。
至周烈王元年(前),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从郑桓公开国到灭亡,经历了14代23个国君,共年,其中在新郑经历了13代22个国君年。
郑国灭国后,郑国的贵族为逃避韩国人追杀,大都逃亡到陈国(都今周口淮阳)和宋国(都今商丘)之间一带。他们为纪念自己的国家,改姬姓为郑姓。由此可知,郑姓的始祖是郑国的开国君郑桓公。郑姓是因灭国而得姓,得姓之地在今郑州地区。
至今,郑韩故城历多年仍岿然屹立,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已发现郑国贵族陵墓多座,有郑武公墓、郑厉公墓、郑子婴墓、祭仲墓、子产墓等,郑老庄村有郑氏宗祠。
陕西省华县有郑桓公墓,河南省新密市有郑庄公墓、郑昭公墓,荥阳市有郑氏宗庙。当今郑姓约有人口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78%,在中华姓氏中排第23位。
郑氏郡望主要是荥阳郡。荥阳郡设于三国魏正始三年(),治所最初在今荣阳市,隋朝迁移今郑州市。
荥阳郡包括北至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南至新郑、新密、洧川,东至开封、朱仙镇,西至荥阳西。汉至隋代荥阳郡郑氏多集中于开封。
其间,晋代简文帝的母亲郑阿秀(太后)出自荣阳县,北魏大臣郑俨出自荣阳。唐代有20多名郑氏大臣或名人出自荥阳。
年12月,“世界郑氏宗亲92荣阳祭祖大会”在河南荣阳郑氏宗祠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福建、香港、台湾的郑氏宗亲多人参会拜祖。
年9月,“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周年”活动在荣阳郑氏宗祠举行,来自美国、泰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郑氏宗亲多人参加。
年10月,在荣阳市举办“中国荣阳首届郑氏文化节”。
年7月,世界郑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一行50多人,先到新郑市考察郑国故城、郑王陵,在郑武公陵举行寻根拜祖活动,后到新密市的郑庄公墓、荥阳市的郑氏宗祠和陕西省华县的郑桓公墓举行寻根拜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