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简称“郑”,古称商都,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的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这里的嵩山北瞰*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曾有30多位皇帝、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这里的观星台为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名人!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关于他的具体事迹,详见小编早期作品)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关于他与元稹的故事,详见小编早期作品)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钱九韶:
钱九韶,号南淳,字太和,河南郑州新密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年)恩贡生,是当时名闻中州的诗人。他的诗作被选入《清诗铎》、《中州诗征》、《中州艺文录》;其生平事迹详载于《文苑传》。
他才思敏捷,文不加点,日可得诗数十首,每一诗出,辄相与传诵,诗赋名重一时。早年写的《芦花》诗,被当时文人交口称赞,使他一举成名。由于他善写芦花,于是人们就送他个雅号,称他“钱芦花”。从此名闻中州,声震京师,海内以诗为名者,皆知郑州密县有个“钱芦花”。
高拱: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嘉靖二十年(年)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年)卒于家中,次年赠复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孙固:
孙固,字允中,号和父,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市)人,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擢进士第,调磁州司户参军,迁颖王侍读。宋神宗即位,擢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官至太中大夫、枢密副使,迁观文殿学士。宋哲宗即位,拜门下侍郎、复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元祐五年(年)卒,年七十五,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温清。
李诫:
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人(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曾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大规模建筑,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营造法式》。除主要从事建筑工作外,还一度任职虢州知州,在地方甚有*绩。年(大观四年二月)逝世,终年76岁,葬于新郑梅山。
杨朴:
杨朴,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世居新郑东里(郑韩故城内),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终生隐居农村。常独自骑牛游赏,往来于县境东里、郭店间。见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立即挥笔成诗。曾独自带上手杖进入嵩山险绝处,构思成文多篇。当时的士人学子多传阅诵读他的诗文。
郑虔:
郑虔,字趋庭,又作“若齐”、“弱齐”、“若斋”,郑州荥泽县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郑虔*治敏锐,卓识不凡,且在军事、医学和博物等方面都有开拓,且素养卓然,诗、书、画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著有兵书《天宝军防录》、医书《胡本草》、杂录《会粹》等。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嵇含:
嵇含,字君道,出生于巩县亳丘(今河南省巩义市),自号亳丘子,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及植物学家,嵇康的侄孙。
举秀才,除郎中,曾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督、尚书郎等职位。在永兴元年(年)为范阳王邀请任职中郎,累官襄城太守。后依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好荐达贤才,弘待以上宾礼。陈敏作乱时,被荐为广州刺史。刘弘死后,嵇含留领荆州。嵇含素与司马郭劢有隙,司马郭劢乘夜杀害了嵇含。
嵇含的著名作品不多,包括了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虽然《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10卷,但已佚失。永兴元年(年)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潘尼:
潘尼,字正叔,荥阳中牟(在今河南省中牟城关镇大潘庄)人,西晋文学家。祖父潘勖为东汉东海相,父潘满为平原内史。西晋文学家潘岳(即潘安)之侄。
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知名,并称“两潘”。潘尼生情稳静恬淡,不与人争利,安心研读,专志著述。
申不害:
申不害,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史记》说他专攻“*老之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潘安:
潘安,古代四大美男之首、西晋文学团体二十四友之首。本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人。
潘安是西晋文学家、*治家。美姿仪,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里都称他是奇童。司马炎建晋后被司空荀凯召授司空掾。因作《藉田赋》,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不得升迁。咸宁四年(),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县令,颇有*绩,令全县遍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四年后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免职。永熙元年(),杨骏辅*,选拔突出的吏佐,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潘岳被除名。不久选为长安县令。元康六年()前后,因为母亲生病而离官免职,回到洛阳。不久又就任著作郎,转任散骑侍郎,迁任给事*门侍郎。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晋惠帝永康(年),赵王伦擅*,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被杀。
潘安的名字,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人称潘安。潘岳在文学上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钟嵘《诗品》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王勃《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邓析:
邓析,郑国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
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邓析还聚众讲学,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帮助别人诉讼。《吕氏春秋》说:邓析“与民之有讼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而学讼者不可胜数。”相当于收取律师诉讼费,大家发现干这项工作收益不错,于是又纷纷参加他的法律培训班。他擅长辩论,有人称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但广大民众对于他的成功却十分敬佩。
当然,郑州名人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其他郑州历史名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