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它们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最终结局是被秦国横扫灭亡。但是在这几个诸侯国中,有一个诸侯国十分憋屈,因为其被灭亡耗时最短,最关键的是,灭亡他的将领只是一个小小的内史。到底怎么回事呢?
韩国原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领土,公元前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暗中联合,将晋国执*大夫智伯瑶杀害,随机瓜分了晋国土地,是为历史著名事件“三家分晋”。就这样韩国成立了。
韩国地理位置优越,但局限性很大,它处于秦、赵、魏、楚中间,想要扩充势力十分艰难。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韩国几代国君励精图治,硬生生在几大强国之间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在韩昭侯。他任用申不害效仿秦国变法,迅速提升国力,并且在位期间,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
当时与秦国接壤的诸侯国中,赵国最强,魏国、楚国其次,然后就是韩国。但是,这些诸侯国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小觑。赵国本来就是以武立国,常年与北方匈奴作战,民风彪悍,秦国东出首选赵国,想借灭赵立威,结果几次进攻不利,损失惨重。秦王嬴*接受丞相李斯建议,“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将进攻重点转为韩国。
韩国虽然在七雄当中面积最小,但是其军事能力不可小觑。当时韩国军队以弩箭和剑闻名天下,任何一个诸侯国与之交战都怕韩国的弩箭部队。史书记载,韩国的弩箭“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而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然而,秦军进攻韩国却不是直接使用武力,而是派了一个内史官处理灭韩之事,而这个内史原本就是韩国城池南阳的守官腾,公元前年,南阳城守腾主动投降秦国。秦王主动接受其投降,并且任命腾为咸阳内史一职。
秦国经过不断蚕食,占据了韩国多座城池,建立了灭韩的前站基地,但当时秦国还在与赵国交战,大部分主将都在抵御赵军。秦王下令内史腾处理灭韩之事,内史腾暗中派人向韩王传递消息,说韩国为自己母国,不会做违背母国的事情。韩王信以为真,将防御重点放在秦、赵交战地区。
公元前年,内史腾趁韩国麻痹大意之际,率军突然南下,渡过*河,一路过关斩将,成功突袭韩国都城新郑,韩王被俘。没多久,整个韩国被秦军占领,韩国灭亡。都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掌握着诸侯畏惧的天下利器—弓弩和剑,却没能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掌握自身命运,结果被秦国一个小小内史腾不费吹飞之力灭国,不得不佩服秦王嬴*慧眼识人,小人物也有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