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朱长振通讯员刘象乾文图
为纪念白居易诞辰周年,宣扬白居易诗歌精神、弘扬中原文化,9日下午,白居易诗歌文化品鉴会在新郑市成功举办。著名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著名作家、编剧、第九届“矛盾文学奖”得主、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佩甫;青年学者、作家、编剧、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等围绕白居易诗歌现场做学术研究报告。
白居易公元年出生于新郑。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品鉴会上,四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白居易的人生、诗歌、精神和主张。《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以《白居易的人生》为题,解读了这位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疏解了其讽喻诗流传千古、叙事诗脍炙人口、咏史诗和咏物诗神韵独具的诗歌成就,描绘出白居易在唐诗中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呈现了白居易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治生涯,刻画了白居易嗜酒、交友等性情和生活,立体再现了16岁即吟出“野火春风”千古名句的“诗魔”和“诗王”的传奇人生。
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王立群讲述了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治目的。将诗歌与*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
白居易的诗作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又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所以,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齐”,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节和谐婉转影响。
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佩甫通过白居易诗词为基点,作了题为《中原文化精神》的学术报告,讲述了诗词传承影响下的中原文化:中原大地的气候、土壤、河流等生态环境对一花、一草、一木的影响。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根”上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浸润最深的是中原大地。中原人吃苦耐劳、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
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程韬光讲述了白居易诗歌精神:目前学界对白居易思想分期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观点:卸任左拾遗之际、任杭州刺史时和被贬江州司马时。按照不同的人生阶段,白居易的诗歌所表现的精神并不相同。青年得志时,壮志满怀,*治热情极高。期间,白居易创作了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共首;此后,则是兼济与独善的矛盾阶段,直到最后的行独善,中后期大部分作品则是以闲逸和感伤为主调。不论哪一类诗歌内容,白居易都是为了能通达上听,裨补时阙,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重用,希望以此来帮助君王补察时*,从而实现自己济世经邦、治国平天下的“兼济”之志。所以白居易诗中的“兼济”情怀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兢兢业业的责任意识。
现场多位各界人士现场聆听了白居易诗歌文化品鉴会。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裴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