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地域黑”的现象十分常见,只要涉及到某个地地方,总会有人留言评论轻则表示厌恶,贴上某种标签,更有甚者会展开更加疯狂极端的辱骂。有两个成语故事发源于郑国(今郑州新郑市),听起来有点“地域黑”的感觉——郑人买履、买椟还珠。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准备去市场上买鞋,出发前在家量好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座位上,走的时候忘了带上。已经挑好了鞋子的式样,发现忘记拿尺码了。于是他返回家里去取尺码。等到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他说:我只相信尺码。郑人宁可相信量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说明了一个道理:处理突发情况要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听起来感觉非常搞笑,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人,但是生活中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还是非常常见。小学的时候,听了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讲课用的《教参》被调皮的学生偷偷藏起来了,到了上课时间,找不到《教参》的老师就慌了,于是就让学生自习,自己请假去县城买《教参》。《教参》是按教科书编写用于辅导教师的教学的参考资料,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材,但是唯教参是从,不相信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理解就和买履的郑人无异。
买椟还珠
春秋时期,楚国珠宝商人到郑国做生意。为了能让珠宝高价卖出,他订做了一个精美的盒子作为珠宝的包装:用上等的木材做成精致新颖的木盒子,在盒子用各种美玉来加以装饰,用名贵的香料把盒子薰得香气迷人。珠宝的包装太精美了,看上去光彩夺目,闻上去芳香扑鼻,加上各种美玉的点缀,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珠宝商人把珠宝放进精美盒子里到市场上销售。
有个郑国人看到了,拿起珠宝盒子,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于是高价买下。成交后没多久,这个郑国人却又返回来了。珠宝商以为他要退货,谁知郑人却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于是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买椟还珠告诉我们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取舍不当,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
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两则成语故事都出自韩非子的作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发源地都是春秋时期郑国,都是和经济活动相关的故事,还有诸侯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可见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郑国经济繁荣。听起来有点地域黑的感觉,但事实并非如此。
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买椟还珠还真不是“地域黑”,原文并没有指责郑人取舍不当
原文并没有指责郑人取舍不当“买椟还珠”,而是批评这位楚人“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讲述的是“楚人鬻珠”的故事。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楚人鬻珠的批评演变了对郑人买椟还珠的批评,沿用至今,已约定俗成。可见这个成语故事还真没有“地域黑”的意思。另外,韩非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成语故事的发源地也就是他的出生地。韩非和秦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郑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历史悠久,疆域为今河南新郑一带,韩国通过多次进攻消灭了郑国,并迁都到新郑,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新郑市纪念韩非子的韩非园站在“杜邦定律”的角度看待“买椟还珠”现象
据美国最大的化工公司杜邦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这一发现就是著名的“杜邦定律”。站在“杜邦定律”的角度再来看“买椟还珠”现象,不应该批评“楚人鬻珠”。企业除了做好产品和服务以外,包装也非常重要。在商品极大丰富的当代,消费者对每个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