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商丘与新郑,火正之所在
TUhjnbcbe - 2023/6/3 22:31:00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庄公三年》

“宿”的本义是一个人在屋子里睡觉,睡觉当然是在夜晚,所以,“一宿”其实就是一夜,而“次”是指居住了两宿以上。

古人同样将军事上的术语应用于星空,这就是星宿和星次术语的由来。

星宿,顾名思义,就是“星”住宿的地方,这里的“星”指的是那些周期变换位置的星,即日、月和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古人又将这样的可供日、月、五星住的“宿”按方位划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包含七个小组,总共有二十八个小组,即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星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又按岁星(木星)的*道视运动周期被划分为十二组,就是十二星次: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下图是星次同星宿的对应关系。

以上是汉代之后的成熟模型,而先秦的模型同这个存在差异,这也是我们后续需要探讨的问题。

华夏先民认为天与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这其实是一种由普遍的远古自然崇拜而衍生出来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孕育出了分野学说,即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原王朝统治区的逐渐扩大,分野所涵盖的地域范围也呈现逐渐扩大之势,所以汉代的分野学说相比于周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下文所讨论的分野是基于先秦文献记载的,并不适用于自秦汉以来的大一统的地域。

这篇内容重点讨论的是“大火”与“鹑火”。

“大火”其实是星次名,又称大辰,后世文献对此类概念的辨识并不清晰,故有“大火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大火”其实涵盖了心、房、氐三个星宿,但以心宿为主,而心宿的又有三颗星,即心宿一、心宿二、心宿三,其中心宿二为主星,也是大火最主要的观测对象。

也就是说,心宿二其实是“大火”的核心,称之为“大火星”问题也不大,但先秦文献中并无此类称呼,标准的名字应该是“商星”。

心宿是东方苍龙七宿之一,故心宿的分野也在东,即豫东的商丘,古人通过观察商星的位置来判定时节,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在古代的*河中下游流域,每年春季的辰时,“大火”会准时地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而在入秋之际,傍晚时分会出现在西天,《诗经》载“七月流火”,其实指的是夏历七月,“大火”的位置,即是“火纪时”。

《左传》:“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左传》中提及与“火”有关的“星”是两个,除了“大火”还有“鹑火”,“鹑火”也是星次名,与之对应的星宿也是三个,即:柳、星、张,这个“柳”即是“咮”,也就是南方朱雀的嘴。

《尔雅·释天》有:“咮,谓之柳,柳,鹑火也。”

柳宿的最初分野应该在新郑,即祝融之虚,古之火正实则有二,一个是高辛氏火正祝融,一个是陶唐氏火正阏伯。

《左传》载:“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

即:祝融在“咮(柳)、阏伯在“心”。

这种星、神、人的关系其实是古代中国信仰的核心所在,忽略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而研究神话传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丘与新郑,火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