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应不应该接受上党
TUhjnbcbe - 2023/4/30 21:35:00
长沙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3.html

不是应不应该接受的问题,而是赵国必须接受,因为这是一个无解的阳谋。

上*地区的得与失,是战国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由此也导致长平之战的提前到来。这一事件也成了赵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战国后期局势变化的关键点。

关于冯亭献上*的来龙去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挡秦。”因使人报赵。

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元前年,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区,野王投降了秦国,前往上*的道路随之断绝。这时上*的太守冯亭与老百姓商量道:“上*的道路已经断绝,韩国必定守不住上*地区,不如将上*献给赵国,赵国若是接受,则秦国就会迁怒于赵国,继而攻打赵国。赵国一旦被秦国进攻,则必然和韩国联合,韩赵若是联合,则可以抵挡秦国。”

由此可见,冯亭献上*主要是为了引秦兵攻打赵国,从而实现韩、赵联合抗秦,以解上*之围。所以,冯亭献上*的真正目的是祸水东引,并不是真正要献上*于赵。

但赵国这边也不全都是傻子,有人一眼就看出了冯亭的阴谋,这个人便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豹。

《史记赵世家》载:

公元前年,韩氏上*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听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

但此时平原君赵豹却说道:“韩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但赵孝成王并未听赵豹的建议,而是接受了上*地区,进兵接收上*地区。由此引发的结果是秦赵长平之战的提前爆发。

然而,赵豹的建议固然没问题,但在当时,接不接受上*已经不是赵国可以选择的了,而是当时的战国局势迫使赵国必须要接受上*。

接受上*的利与弊

战国后期的局势是秦赵两强并立,而秦国经过两年的苦战,已经拿下了野王这个地方,接下来要想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上*地区。而此时的上*已经跟韩国新郑断绝,成为了一片飞地。

此时,就韩国而言,已经不可能再据守上*地区,已经是必丢之地,韩国有两个选择,要么给秦,要么给赵。韩国此时能做的只能是在秦赵两强之间寻找平衡,让上*丢失得更有价值,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那么,怎样才能使韩国利益最大化呢?那就是将上*献给赵国。正如上文说到,秦国想要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上*,而赵国一旦得到上*地区,就上*的地理位置而言,整个太行山便成了赵国的天然屏障,让赵国有险可守。

但如果赵国不接受上*的话,那上*就会轻而易举地被秦国得到,接下来秦国占据整个太行山,赵国无险可守,秦国兵锋便可直指邯郸。

所以,对于赵国而言,它有拿上*的实力,更有拿上*的必要。拿了上*,就算秦国想要进攻赵国,它也得费一番精力,而如果不拿上*的话,赵国无险可守,秦国攻打赵国,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冯亭献上*这一招妙就妙在,以韩国当时的实力,上*在韩国根本没有用,反正守也守不住。还不如用一个必失的上*,将赵国拖下水。当秦赵两强斗得两败俱伤之时,韩国说不定可以趁机收复上*也说不定。

而对赵国来说,它明明知道韩国不怀好意,是想借机把赵国拖下水,但也不得不跳进韩国挖好的坑里面。对秦国来说,它也明明知道韩国是祸水东引,但也不得不跳进坑里跟赵国展开决战。

因为秦国的目的,它艰苦奋战两年,若仅仅只拿下了野王和上*的部分地区,对秦国而言是非常得不偿失的,所以赵国一旦拿下上*,秦国必然迁怒于赵国。最后的结果就是秦赵两国的大决战提前到来。

献出上*对韩国的好处

冯亭将上*献给韩国后,事情的发展跟韩国预料的结果基本一模一样,赵国拿上*导致长平之战的提前到来,结果是秦赵两强两败俱伤,尤其是赵国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而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元气大伤。韩国趁此机会收复了上*郡。

韩国虽然收复了上*郡,但就此时的战国局势,秦国虽然已经伤了元气,但并未伤及根本,用不了几年,秦国就会缓过来,等待韩国的还是灭亡的命运。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应不应该接受上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