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新郑市规划发展服务中心发布《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展示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规模。
城乡发展总目标
至年,建*百年,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发展基本达到郑州市平均水平;
至年,再奋斗十五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郑全面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南部副中心;
至年,建国百年,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郑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全面融为一体。
协调区域发展
坚持“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战略,将龙湖、郭店和孟庄建成郑州南部的宜居新城和产业新城,将中心城区和薛店建设成航空港的西部门户区和协同发展区。
加强与新密市的经济联系,尤其注重龙湖、郭店与新密曲梁的产业、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注重具茨山与新密相邻地区的一体化。
加强与尉氏县、长葛市、禹州市的经济联系,尤其注重具茨山与禹州相邻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体化,注重与长葛沿双洎河的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的一体化。
严守生态底线
树立生态底线思维,严格保护山地、枣林、河流等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大力提高新郑的生态质量。留出具茨山-*河横贯新郑的市域生态廊道作为大郑州市郊休闲空间的配套,并阻止以龙湖、郭店、孟庄为主的北部临郑组团和以中心城区、薛店为主的南部临港组团蔓延至一起,在生态廊道中布局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河湖水系和特色农林资源。
大力治水,深入实施河湖贯通工程,建设充满水韵特色的城市,打造新郑新名片。
促进产城融合
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在产业联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实现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与中心城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
新郑的主要城镇组团和产业发展组团共同响应,新港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和薛店互为依托,华南城、华商汇等大型商贸物流市场与龙湖、郭店、孟庄互为依托。
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吸引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新郑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集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推进外来无户籍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格局,增强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的辐射能力。结合旅游发展和市域特色营造,提升相关村庄的发展水平。
优先发展重点片区
(一)重点发展北部临郑组团和南部临港组团
积极吸引和引导人口向北部临郑组团和南部临港组团集中,有效拓展两个主要城镇组团的发展空间,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二)强化龙湖与中心城区的组团主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龙湖对北部临郑组团的带动,强化中心城区对南部临港组团的带动,形成内部相互协调的城镇组团。
(三)积极培育组团副主中心
将薛店、辛店作为南部临港组团的副中心进行培育;将郭店、孟庄作为北部临郑组团的副中心进行培育。
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乡人口规模
至年,市域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
至年,市域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为93.4%。
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至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为68平方公里;
至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6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6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为20平方公里
构建明晰的市域城乡等级
新郑主要的城乡空间包括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五个等级。至年规划期末,新郑城乡体系形成:
(一)组团中心,包括新郑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
(二)组团副中心,共4个;其中北部临郑组团为郭店镇和孟庄镇;南部临港组团为薛店镇和辛店镇。
(三)一般镇,共1个,为观音寺镇。
(四)中心村,共19个;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是新郑乡村振兴的重点。每村规划集聚人口人—人。
(五)一般村,共56个;以第一产业为主,每村规划集聚人口为-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