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其余六国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秦国自不必说,从战国中期开始发力,逐步对山东六国呈碾压之势。魏国,战国伊始,经文侯,武侯,惠王三代,前期战国第一强国。齐国,一直就是大国的身份,桂陵、马陵两战,把魏国踢了下来,直到齐湣王时期达到顶峰,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军力强大,拓地千里,后期成为秦国东出的主要障碍。楚国,一直是南方大国,春秋时期就吞并了众多小国,整个战国时期,一直都是南方的庞然大物。燕国,与韩国争倒数的存在,但也在乐毅时期,几乎吞并整个齐国,也曾鲜亮一时。
唯独韩国,仿佛一直就没有强过,自始自终都是打酱油的存在。韩国为什么就没能强大起来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余各国,这里将各国的强大原因,大致作了一下归类。
变法强国
战国时期,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法,但其中较有成效的主要为秦国,魏国,赵国。
秦国任用商鞅深彻变法并在后世得以一直延续,后力能跟上,故能强大并一统。
魏国,进入战国时期,把握先机,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前期第一强国。
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算部分变法,侧重军事,成为军力强国。
楚国虽有吴起,屈原等先后变法,但被旧贵族复辟,算是变法失败。
地理优势
秦国,携关中地理优势,开关可东出,闭关可拒敌。中后期巴蜀之地也如关中一般,易守难攻。且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均为天府之国,使秦军东出无后勤之忧。
齐国,据东海之滨,获渔盐之利,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又有*河,济水为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相较秦国,不遑多让。
楚国,整个南方都是楚国的,虽然人口密度,耕地不如北方,但耐不住其体量大,又是河流、湖泊纵横遍布,任谁想打进来都得晕头转向,陷入泥沼。
纵横外交
战国时期,大放异彩的事情有很多,兵力征伐是一方面,纵横外交又是一方面。
秦国,张仪之连横,范雎之远交近攻,使其分化六国游刃有余。
燕国首畅合纵,又在乐毅时期,联盟其他四国伐齐,也曾弄潮。
赵国推动合纵成形,楚国为合纵纵长国,都有其表演。
国家体量
秦国,齐国,楚国,是从春秋入战国的历来大国,后世也以秦、晋、齐、楚封号为最尊。相较之下,脱胎于晋国的韩,赵,魏在先天体量上,要弱势一点。
现在我们正式来看韩国。公元前年三家分晋,韩国始称诸侯,至公元前年为秦国所灭,历是年。
立国伊始,韩国开始早期发育,也曾灭了春秋小霸郑国,以新郑为都。后历申不害变法,逞一时之强。但也只能做到诸侯不相侵扰,对外扩张却力有不足。前期被魏国欺负,当魏国的小弟,中后期被秦国欺负,当秦国的小弟。对外争战中,不论与魏、赵攻齐,攻秦,与秦攻楚,都是跟在别国的后面亦步亦趋。后期一直割土地饲秦,导致国土日渐萎缩,到被灭时仅只剩弹丸之地了。
我们又从以上分析各国所归纳的几类中再来分析韩国,重新走一遍。
《大秦帝国之裂变》申不害剧照论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曾使韩国小有成就,一度让诸国不敢肆意侵凌韩国。但申不害变法与商鞅变法不同的一点在于,商鞅变法重律法条文故能得以延续,奋六世余烈。申不害变法,重术,将重点寄放于国君个人身上,这就完全取决于国君是否贤明了。而支持他变法的韩昭侯一死,变法便没了后劲,得不到延续。并且申不害的术治,给韩国庙堂带来了一股不良风气。韩国变法推崇国君使用权谋,但你国君能使用权谋,大臣就不行吗?搞得韩国朝野阴谋诡计盛行。举国不行大道,专施小计。
论地势,韩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周围强国环伺,被包围了起来。不仅发展受到限制,且容易被邻国围起来打。虽然魏国也是四战之地,但魏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魏国首次任用李悝变法,获得了先机,最早发展壮大国力。但魏国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被齐、秦夹击,最终衰弱。且相较于秦国域内有关中、巴蜀的沃野千里,齐国有滨海鱼盐之利。韩国境内的一座宜阳铁山也被秦国反复夺取。
郑国渠论纵横外交,正如前面说的,韩国崇尚术治。外交上也同样如此,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晚期,韩国的疲秦策略,为了延缓秦国的攻势,派郑国去给秦国修渠,引为千年笑谈。并且韩国一直无自主的外交,总是在合纵连横间左右摇摆,在战国的浪潮中,随波起伏,没能披荆斩棘。
论国家体量呢,三家分晋,韩国得其三分之一,本身体量有限,周围又无小国可兼并,只吞灭了一个郑国便无从发展了。人口,土地都得不到增长。被各国不断蚕食,反而国土日削。
所以,韩国先天不足,后期增长乏力,内部又没有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深彻变法,也未能正确实施闪转腾挪的纵横*策。能自保到最后勉强跻身战国七雄之末,也算是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