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战国七雄朝鲜为何轻易灭亡
TUhjnbcbe - 2023/3/29 19:58:00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源头是在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而创建的诸侯国,版图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中西部,这片狭小的土地是秦国东扩的第一道障碍。

秦国的目的是吞并六国,实现统一。韩国自然是秦国的目标之一。秦汉战争的结果会是什么?

秦王嬴*十六年,即公元前年。赢*正式打响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枪——灭掉朝鲜。这一年,秦王赢*首先取得了河南南部的重镇南阳。南阳很顺利地拿到了。拿下南阳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秦王赢*驻南阳的秦军向韩国首都新郑进军。

这场战斗没有遇到任何阻碍,韩国没有任何英勇顽强的抵抗。朝鲜国王韩王安成了俘虏,朝鲜就这样随随便便地灭亡了。史书对秦灭韩的具体过程记载非常简略,这说明秦攻灭韩的过程有些乏善可陈,基本上是一击即溃。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较强大的国家之一。韩国能坚持到战国后期,也是有一定生存智慧的。

结果,当秦国真的灭了韩国之后,韩国为什么表现得如此缺乏实力?小编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改革不利、环境恶劣、外交乏力。

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争中阵亡的士兵也越来越多。举个例子。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杀了40万士兵,只放回了个未成年人。这与晋楚齐之战中手把手教敌人逃跑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秦国商鞅的变法活动,进行得非常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和军队的作战能力。其实,韩国也有改革的活动。韩国以韩昭侯执*,历经六代君主,韩国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一局面在韩昭侯当*时被打破。

韩昭侯和秦孝公是同一时期的国君,秦孝公用商鞅变法,韩昭侯用申不害变法,其实都是在同一个时代,但最后的结果却大不相同,秦国通过变法强大了,韩国通过变法繁荣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变法无效。究其原因,是申不害与商鞅变法思想的异同。

申不害和商鞅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在侧重点上存在差异。学界普遍认为商鞅重法,慎不害重术。如果要将这门艺术一言以蔽之,小编认为,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申不害在很大程度上为韩昭侯提供了加强君主中央集权、控制管理、防范管理、监督管理的方法。这是无伤大雅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商鞅变法更注重法治,其作用的范围是秦国上下各个阶层,目的是明确的富国强兵和变法。申不害虽然是法家思想,但他的主张和对技术的重视是为了巩固韩昭侯的地位,却限制了他的臣子的能动性。

当然,申不害改革确实增强了韩国的国力,但与商鞅变法相比,从根本上说并不彻底。

不仅内部改革失败,地理环境恶劣,韩国的外交手段也存在一些问题。韩国、赵国、魏国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在战国初期存在着联盟关系。然后联盟破裂,魏国虚弱,韩国需要新的外交战略。

当时的秦国是西方强国,其他诸侯国也采取合纵的方式来压秦。韩国的外交重点本应是联合山东六国对抗秦国,但由于韩国受到秦国的威胁和破坏,一度选择依附秦国。与韩国不仅联合纵攻秦国,还曾联合纵攻楚、齐。

可以说,韩国在首纵战略的两端投鼠忌器之下,并缺乏主动性。这固然是韩国国力孱弱、环境恶劣所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韩国外交上的软弱。

改革不彻底,韩国没有脱颖而出;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韩国无法有效地扩大和增强国力。外交上的无能为力,让韩国无法摆脱狭隘的局面,只能苟延残喘。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的第一次灭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于是在公元前年,秦王赢*首先撤除了南阳。第二年,即公元前年,秦国攻破韩国都城,韩国灭亡。朝鲜的灭亡是由三大原因造成的,而这三大原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朝鲜的灭亡。

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王赢*灭掉的国家,正式拉开了秦王赢*统一天下的序幕。朝鲜灭亡后,嬴*王剑会指向哪个国家?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七雄朝鲜为何轻易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