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始终只是个配角,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配角。可以说,郑国的崛起开启春秋争霸的历史帷幕,郑国的衰弱又伴随着中原诸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局势,但是,不得不承认,郑国,是春秋战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室宗亲,借地立国
郑桓公郑国,始建于公元前年,当时,周宣王把自己的胞弟姬友封于郑,是为郑桓公。后来,郑桓公担任周王室司徒一职,他看见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势大,王权旁落,周室衰微,预感将会有大祸发生,于是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公向他建议把郑国迁到虢郐两国一带,则徐图谋划,大事可成。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伯的建议,利用自己王室大臣的身份,抓住两国国君贪图小利的特性,重金贿赂两国。向两位国君借地,两位国君因为郑桓公位高权重,甘愿各自献出五座城池,让郑桓公安置人口,东迁郑国。
春秋战事不断后来,周王室遇到危机,两国却见死不救,等到周王室挺过危机,郑国便以天子之命,清理门户,出兵灭亡了两国。《国语》载:“以周难役之故,以成周之众取二邑。”但是封国灭掉了,总得有人守卫疆土吧,于是,周王看见郑国如此忠心耿耿,就默许郑国吞并两国的土地。郑国于是扩张了自己的领土,并建立新都——新郑,依托虎牢-京城-新郑三地为核心地区,开始在春秋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频借王命,讨伐诸国
郑国的崛起,其实十分依赖周王室的权威。一方面,郑国与周王室所在地毗邻,相互依靠,周王室在某种程度上为郑国解决了后顾之忧,郑国无须担心后院起火;另一方面,由于郑国与周王室亲密的宗亲关系,加上郑公以“卿士”的身份取得了*治优势,此后,郑国频繁借用周王室的名义,四处扩张势力。
讨伐宋国到了郑庄公时期,郑国逐渐向东扩张。挡在郑国面前的对手是宋国。宋国国力强劲,还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封国,在郑国东面的卫国、陈国、蔡国、曹国等诸多邻国中最有威信,只要击败宋国,其他小国,就会纷纷俯首。公元前年,郑庄公宣称宋国国君很久没有前来朝贡周王室了,完全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自己身为卿士,承王命以讨之。于是郑国联合齐国和鲁国击败了宋国,成功东进。之后,郑庄公频繁地“以王命讨不庭”,率领王师四处征战,开启了春秋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并先后大败北戎及宋卫陈蔡四国联军,一时间,郑国势力空前浩大,国力强盛,俨然成为中原一霸。
与周反目,自毁长城
郑国的日益扩张,逐渐引起周王室的警惕,周王室开始刻意地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自恃国力强大,不但不避嫌,甚至还派兵去抢收周王室的庄稼,向王室示威,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兵戎相见,爆发了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此役,郑国取得战争胜利,甚至还射伤了周桓王,周室威严扫地。然而,郑国一时逞快,却自食恶果。要知道,郑公这么多年来之所以可以呼风唤雨,执掌牛耳,不都是靠周王室的面子吗?郑周反目之后,郑国便开始江河日下。
强国环绕,不堪其扰
郑国位居中原之地,四周环绕着秦国、晋国、齐国、楚国四大强国,也就是位于中原地区的枢纽位置,四国中无论哪一国想要扩张,势必都要将吞并郑国作为首要任务,得郑则占先机。
郑国的地理位置于是,郑国从此开始扮演被动挨打的角色,尤其是楚国和晋国,郑国所处的位置正是两个大国通商贸易、发兵交战的必经之地。这一时期,晋国和楚国在整备好国内的事物后,开始春秋争霸,兵锋所指,郑国首当其冲。据史料记载,在春秋争霸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郑国先后被各方攻打了近次,可见其惨!
郑国饱受战乱虽然说郑国也曾有过子产兴邦的改革,但是无力回天,郑国不得不依附于各大霸主,苟且偷生,最终在战国初期,被韩国所灭。
纵览郑国的兴衰,可以发现,郑国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皇室的优势,趁各大强国尚未解决国内纷争,抓住机遇一举做大,可惜地处虎狼之地,想要存活下去,实在是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