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郑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TUhjnbcbe - 2022/11/29 23:45:00
白癜风图像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90092.html

新郑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一、总体要求

1、发展定位

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

坚定不移地高举*帝文化大旗,持续巩固和提高*帝故里作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承和弘扬以*帝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加快文旅产业融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讲好新郑故事,举办高级别文旅体育赛事活动,实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新郑打造成为集拜祖圣地、文化高地、旅游胜地为一体的*帝故里国际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

2、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帝故里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帝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充分彰显,*帝文化这张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争取创建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帝故里景区),将新郑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帝故里国际文化名城。

表1-1新郑市文化、旅游、体育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3、空间布局

依托新郑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资源集聚程度,通过交通、水系、遗产分布、视觉通廊、绿化带等,打造一系列文化遗产廊道、交通旅游廊道、生态景观廊道,发展廊道经济,将文化景点、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营造沿途植物景观,配套步行道、骑行道、解说系统与游憩节点,定期举办品牌赛事活动,构建“文化空间”+“文化廊道”+“遗产集聚区”+“全域景区”的“四重”文旅新空间,形成布局“一城两极,三带四区”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一)一城

*帝故里国际文化名城。以*帝文化和拜祖仪式地为中心,整合郑韩故城、明清古街等文化资源,实施*帝故里改扩建工程、郑韩故城整体复兴工程、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工程、*帝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帝标识系统工程等,按照精细化、精致化要求,提升城市的“能见度、感受度”,以*帝故里景区创5A为工作抓手,结合接旨胡同历史文化街、南街古巷、洧水公园、后端湾综合遗址公园、郑州卡通文化生态海岸等文旅项目,不断提升新郑*帝文化内涵,丰富新郑*帝文化旅游业态及配套设施;设计*帝文化IP形象,研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集拜祖朝圣、文旅休闲、文化交流、会展论坛、交通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帝故里国际文化名城。

(二)两极

1.*帝文化创新发展极。依托紧邻郑州区位优势,以*帝千古情为核心联动泰山村千稼集、寒舍轩辕谷、古代营造技艺中心等,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时尚创意产业,完善文化主题酒店和高端精品民宿设施,形成*帝文化创新发展极。

2.具茨山水生态发展极。围绕具茨山、观音寺调蓄库和青岗庙调蓄库山水生态资源,利用山、水、田、村、文、镇等资源优势,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方向打造,丰富*帝文化内涵,开展自然观光、文化探秘、滨水休闲、精品民宿、健身运动、水利研学、登山徒步形成康养休闲和高端人群集聚区,建设郑州生态康养度假后花园。

(三)三带

1.溱洧双水滨水休闲带。溱水、洧水流域在史前时代是*帝活动的中心,也是当时我国境内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区。由西周至春秋,肥沃的洧水两岸人丁兴旺,文化发达,于是《诗经》最美的诗歌便在洧水岸边产生了。“溱与洧,方涣涣兮……”《国风·郑风·溱洧》描绘一幅发生在清澈的溱水、洧水岸边的动人故事。深入挖掘溱水、洧水“两水四岸”文物古迹、文化资源要素,弘扬诗经文化、郑韩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集水系生态防洪、滨水自然景观、文化休闲体验、绿道运动健身、滨水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引导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游憩带和近郊休闲公园。

2.枣乡风情生态休闲带。抢抓新郑古枣园郊野公园(新郑国家古枣林公园)建设机遇,挖掘并利用“红枣之乡”这一品牌,以红枣产业为基础,打造“红枣观光采摘、红枣养生度假、红枣产业商贸、乡村休闲体验、特色村镇体验和特色工业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体验内容,丰富中华枣乡风情游的内涵,巩固和提升新郑“红枣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沿具茨山文化旅游带。聘请国内顶尖旅游策划机构,对具茨山旅游资源进行策划开发,高标准打造休闲养生度假区。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新郑观音寺调蓄工程,与具茨山形成山水相依的美好格局,建成高端养老、度假、旅游景区,高标准打造南部文化生态旅游带。

(四)四区

1.北部龙湖高端文旅商务区。南龙湖片区是郑州市“一主一副三城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中南部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站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高度,以高水平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高端转型发展,按照“创新、活力高端城市片区”的发展定位,规划“三心五区”(3个核心区及都市农业区、智慧研发区、总部会展区、旅游服务区、运动康体区),围绕“三大战略”(主动对接、内涵提升、山水营城),布局“五大产业”(都市休闲农业、智慧研发业、总部会展业、旅游服务业、运动康体业),最终实现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功能契合、产业链合、空间整合、文化结合、科技聚合),以*帝千古情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为带动,整合周边泰山村千稼集、郑州八景之一“梅峰远眺”、李诫墓等资源,建设以挖掘弘扬*帝文化、*河文化为特色的创新活力高端文旅商务核心区。

2.东部临空商贸农业休闲区。对接融入郑州航空港、郑州都市区和国家商都建设,利用薛店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好想你为代表的红枣产业、陈氏三宰相等历史文化为基底,打造临空商贸农业休闲区,重点开发特色小镇休闲娱乐、精品农业游憩体验、科技农业观光科普、红枣文化深度体验、临空田园商贸交流等旅游业态,成为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最美的会客厅、后花园。

3.中部华夏历史文化体验区。在新郑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引导下,以年裴李岗文明为龙头,整合人和寨、白居易文化园、欧阳文忠公园、双洎河等打造华夏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区,重点开发中原历史文明探源、书韵墨香体验、古寨乡村休闲、历史名人朝圣和田园山水游乐等业态,结合新郑市历史文脉及人文环境特点,统筹协调建筑布局、风格、体量、尺度、色彩、水系、夜景等,处理好山、水、林、田、园、城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色,打造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核心体验区和新郑全域旅游的文化门户。

4.南部山水田园休闲养生区。围绕具茨山、观音寺调蓄库和青岗庙调蓄库山水生态资源,利用紧靠城区和空港实验区的区位优势,面向郑州都市区市场,利用山、水、田、村、文、镇等资源优势,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方向打造,开展自然观光、滨水休闲、健身运动、水利研学、登山徒步形成康养休闲和高端人群集聚区,建设郑州生态康养度假后花园。

二、文化领域

(一)文化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高扬新时代*的理论旗帜

2.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3.深入开展基层文化志愿者服务

4.传播主流价值观,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二)文化传承,塑造城市文化记忆空间

1.以关键节点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

2.打造城市整体文化景观格局

3.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

(三)文化繁荣,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1.把握正确创作导向

2.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3.推进特色群众文化服务

4.扩大文化惠民工程辐射延伸范围

(四)文化惠民,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

(五)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围绕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聚焦龙湖与中心城区、北部临郑地区、南部临港地区等重要功能承载区,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重点推动中华*帝馆、姓氏文化馆、新郑市博物馆、郑国车马坑博物馆、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市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图书档案方志馆、城市书房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书房的管理运营服务质量。推动新郑融媒体(文化宫)中心、东周文化展示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打造一批市级文化设施地标。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分馆、非遗展示馆等惠民文化设施。将村史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系统梳理、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通过村史馆讲好当地乡村故事,传播好当地农民乡音,展现本地特色。按照便捷、普惠、实用的原则,全面提升街道(乡镇)、社区(行*村)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指标实施机制,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深化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工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24小时自助式服务。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引导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薛店、辛店、郭店、孟庄等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到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15分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

统筹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统筹调配志愿服务力量,全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升新郑市博物馆、城市展览馆策展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用好民间艺术馆、私人美术馆、工艺馆,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之城。探索在中心城区、龙湖片区社区引入创意元素、文化力量改善社区治理,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传承展示、知识服务、创意辅导等综合功能提升。依托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等建设项目,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增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鼓励和引导**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

2.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

培育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

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对接机制。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用场景。

(六)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建设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中心

建设*帝故里文化创意设计城市。

建设中原戏剧、诗词演艺中心。

开展新郑高雅艺术培育计划。

2.构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培育一批实力强劲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

加强版权保护利用。

3.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路径。

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提高金融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贯通发展。

(七)文化培育,强化文化人才支撑

1.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2.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

3.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三、文物领域

(一)依法保护,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防护体系

1.健全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

2.推进落实文物保护的*府主体责任

3.强化部门监管职责,探索保护机制创新

4.明确文物和博物馆管理使用单位和使用者直接责任

5.科技支撑,提升强化文物防护能力

统筹实施文物安全防护工程。

提高文物安全防护技术水平。

完善文物安全监管平台。

(二)传统振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1.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

2.实施非遗记录工程

3.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

4.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

5.加强非遗文化传播工作

(三)聚焦特色,高标准建设博物馆之城

1.优化博物馆建设布局

2.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

3.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

(四)全面提升,推动生态遗址文化公园建设

(五)科技引领,创新文物数字互联新思路

四、旅游领域

(一)创新驱动,加快旅游改革创新

1.推动景区改革创新,狠抓龙头景区建设。

2.加强*策供给创新,优化旅游投资环境。

(二)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供给体系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融合、促进作用,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1.着力打造“旅游+文化”。

表4-1“文化+旅游”示范项目

2.着力打造“旅游+农业”。

表4-2“旅游+农业”示范项目

3.着力打造“旅游+工业”。

表4-3“旅游+工业”示范项目

4.着力打造“旅游+商贸”。依托华南城、华商汇等现代商贸旅游资源,强化旅游购物、都市休闲、会议会展和文化演出等业态的利用,打造成为郑州国际商都的重要配套服务区、旅游购物区和会展休闲区。

5.着力打造“旅游+体育”。依托优越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运动休闲、户外探险、全民健身、体育赛事等休闲业态,重点开展传统体育、森林瑜伽、山地微马、徒步穿越等活动,打造体育赛事名城,依托紧邻郑州区位优势,建设中原国际露营公园,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6.着力打造“旅游+教育”。

表4-4“旅游+研学”示范项目

7.着力打造“旅游+康养”。依托双洎河、具茨山、南水北调及水库等生态山水资源和*帝养生文化、红枣文化,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度假产品,包括康体运动、自然观光、自驾露营、养生度假等,将生态自然资源转化为度假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健康旅游示范产品。

(三)加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1.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

2.推进旅游交通立体化。

3.旅游公共服务普惠化。

4.旅游行*服务高效化。

(四)要素完善,丰富新郑旅游要素

1.吃在新郑,优化提升旅游餐饮业。

2.住在新郑,构建新型旅游住宿业。

3.娱在新郑,丰富完善旅游娱乐业。

4.购在新郑,创新发展旅游购物业。

5.养在新郑,打造康养旅游度假区。

6.学在新郑,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

(五)以点串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主推*帝故里深度体验之旅、史前文明探寻之旅、郑韩文化探古之旅、老家记忆民俗之旅、名人故地文化之旅、游新郑·知中国研学之旅、红色记忆之旅、博物馆之旅八大精品主题旅游线路,让资源串点成线。结合八大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完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配套,形成八条*金旅游走廊。抢抓南水北调中线新郑观音寺调蓄工程、青岗庙调蓄库建设机遇,对周边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完善相应配套设施,高标准打造西南部文化生态旅游带。

(六)智慧文旅,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

1.建设新郑市旅游大数据中心。

2.推动“旅游+互联网”产业发展。

3.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4.推动智慧旅游乡村建设。

5.建立智慧旅游交通系统。

6.建设“一部手机游新郑”智慧旅游平台。

(七)品牌营销,提升新郑城市品牌形象

一是做靓旅游形象品牌二是做强旅游节会品牌。

三是加强文旅品牌营销。

(八)人才创新,实施新郑旅游英才计划

1.建设一流的旅游人才队伍。

2.建设一流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3.建设完善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4.建立高端的旅游专家智库。

(九)优化环境,壮大文旅产业市场主体

1.培育文旅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2.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3.引入精品业态和品牌。

(十)加强监管,营造旅游安全市场环境

五、体育领域

(一)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奖补资金,推动落实国家财税优惠*策,协调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调动各乡镇和街道办的积极性加大辖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身设施建设。

推动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综合馆和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各乡镇利用现有公园用地指标建设体育公园,鼓励体育设施进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推进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建设,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经验,沿城市主要公园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计划建设智能健身驿站、多功能运动场、智能健身步道、小型体育休闲公园。力争在年之前完成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综合馆的建设;在“十四五”期末,进一步提高体育设施覆盖率,城市街道、乡镇室内外健身设施比例超过80%,行*村(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基本建成市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在城镇社区基本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体育公园建设共计不少于10万平方米,绿化率不少于70%。

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做好健身设施及时更新维护。进一步做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意见,*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应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不宜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

(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

开展广播体操、工间操活动。

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

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发展

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活动。

(四)组织好竞技体育工作

组织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工作。

加强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进一步规范体育产业管理,推动体育标准化建设工作。

实施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程。

发展户外运动和山地运动。

(六)培育特色体育运动及赛事

(七)推动体育休闲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具有新郑特色的体育休闲产品,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以体育健身运动为目的,休闲旅游为主要形式,依托城区慢跑步行道和景区景点打造城镇休闲健身步道、依托中部、南部片区乡村田园风光和双洎河、沂水河、陉山等自然生态环境规划郊野运动休闲骑行线路、依托具茨山打造郊野田园徒步健身休闲线路。鼓励和支持特色体育运动休闲小镇、运动休闲农庄、运动山水人家、运动养生山吧、健身休闲驿站建设。

(八)促进“体育+”融合发展

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带动体育传媒、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相关业态的发展。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活动以及精品线路,带动商贸、会展、演艺、健身、养生等新型业态发展。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传媒及创意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广告营销、体育咨询策划、体育游戏、体育动漫,做大做强新郑数字化的体育媒体和体育创意产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郑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