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琵琶行》里“座中泣下谁最多”的青衫司马;他是《卖炭翁》中“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悯农诗人;他是《长恨歌》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情书圣手;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的“诗魔”。
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有人说,白居易之所以把《长恨歌》写得缠绵悱恻,可歌可泣,是因为他要借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求而不能、爱而不得的痛苦;也有人说,白居易四十四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他的湘灵不在了,他的心也不活了,从此左樊素右蛮腰,万花丛中,做个俗人……
(诗魔白居易)一见倾心,从此眼里只有伊人
那一年,白居易十一岁,父亲白季庚在徐州符离做官,为躲避家乡战乱,他跟随家人从新郑迁居到符离。从小聪慧,被父母寄予厚望的白居易在符离度过了一个安静且美好的童年,他谨遵父母的教诲,刻苦读书,没过几年就长成了才华横溢的翩翩公子。
一天,白居易出城路过一户农家,一位活泼可爱的姑娘正坐在碧纱窗下逗鹦鹉开心,吱吱的笑声一下子就飞进了白居易的心里,情窦初开的他痴痴地望着那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也许就是一见倾心吧。这一年,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姑娘十五岁。
回到家中的白居易,不能自拔,脑海里、眼里全是湘灵姑娘的影子,茶饭不思,夜不能寐。那晚白居易失眠了,他披巾挑灯写下《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第二天天蒙蒙亮,白居易就再次出城,徘徊在姑娘的门外,希望再次看到心中的那个她。
面对才华横溢、长相帅气小哥哥的猛烈追求,有哪个小姑娘不心动呢?他才华横溢,她貌比天仙;他擅长琴棋书画,她喜好鼓瑟笙箫。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的二人情感急速升温,一起吟诗作赋,唱曲弹琴,一起同来通往,赏花赏月。
白居易和姑娘腻在一起的事情,最终还是传入母亲耳中。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身外官宦子弟怎么能爱上符离城外的农家之女呢?白母气愤不已,将白居易关在家中,不准他与湘灵姑娘相见,同时派人给湘灵的老爹送去一笔银子,让他家姑娘早断了这份念想。
(湘灵姑娘)人世间最痛苦的,不是死别,而是生离
白居易向母亲苦苦哀求,一再表明自己与湘灵是真心相爱,早已海誓山盟,彼此定下终身。可白母依旧不肯白居易与湘灵相见,甚至骂他大逆不道,生了个孽子。湘灵也早已将自己连同心一起给了白居易,对她来说,只要是白居易,哪怕他一无所有自己也愿意,又怎么会收下这笔补偿费呢?
笃定了“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白居易和湘灵二人,从此只有在梦里相会。白居易再也无心读书,整日借酒浇愁。白母为他提了一波又一波的亲事,几乎将符离城的官家小姐提了个遍,可又有哪一位能替代心中的那个她呢?湘灵知道白居易的心思,愿意为他终身不嫁。
一晃八年过去了,二人心中的那份情感依旧火热。白母为断了儿子的念想,将家搬至江南叔父处,母命难为的白居易只好就此与湘灵分别。听闻消息的湘灵一路追赶马车十余里,将一个木匣送给了白居易。湘灵姑娘的心,白居易怎么能不懂呢?他以湘灵的口吻写下了《长相思》: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在诗中,白居易还写道: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白居易相信只要彼此爱得深沉,守得云开,终见月明,总有一天,苍天也会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而他要做的是,想方设法说服母亲。
(湘灵姑娘)耗尽全力,怎奈人间不自由
分别后的白居易,对湘灵始终念念不忘,他希望自己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改变这种门户之见。在白居易前往京城参加科举的路上,他写下《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仿佛看到远在符离痴痴等着他的湘灵姑娘,深夜孤枕,等着自己归来。他又以湘灵的口吻写下《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公元年冬季,白居易参加了朝廷举办的进士考试,直到第二年正月才发榜。发榜那天,白居易早早挤进人群,当他在榜上找到自己名字的那刻,他泪流满面,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娶心爱的姑娘了,他在《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写道: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他幻想着快马加鞭,返回符离与湘灵相见。
白居易以探亲的名义,带着母亲回到符离,他原本以为功名在身,可以为自己的婚姻做主,可母亲依旧不同意这门心事,甚至以死相逼。万般无奈的白居易在符离待了近十个月,他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写下《生别离》,在诗中他说道:“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诗魔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公元年,白居易在长安做官,举家搬到长安,他再次央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成亲,然而母亲态度坚决,甚至离开符离的那天,都没能与湘灵见上一面。白居易黯然神伤,写下《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从此,青梅老去,竹马枯萎,后会就真的成了遥遥无期。
对爱情彻底绝望的白居易,他唯能以“终身不娶”来捍卫自己的爱情,远在符离的湘灵姑娘也一天天的老去,她始终盼望着心中的王子骑着白马来接他。这一等就是一辈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白居易提笔写下《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一晃七八年又过去了,周围的朋友和同僚都劝白居易结婚,可他的心早就死了,就在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依旧被母亲冰冷拒绝的那一刻死了。三十七岁的白居易,在母亲以死相逼的情况下,娶了同僚杨汝士的妹妹为妻。“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将绝望的爱和对湘灵的感情写进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中,也只能以此纪念死去的爱情。
(湘灵姑娘)命运捉弄,人海茫茫中再次相遇
婚后的白居易渐渐走出了爱情的伤痛,有时候他在想,远在符离的湘灵是不是已经嫁人了,尽管他心里知道,除了自己,湘灵不会嫁给任何一个男人,可依旧忍不住这样想,至少这样良心会好受一些。
公元年,白母这位老太婆在赏花时掉进井里死了,与白居易*见不合的官僚,趁机以其著有“赏花”及“新井”诗将他排挤出京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和夫人一起南下,途中却与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不期而遇。
英国诗人拜伦有一首小诗:若你我多年以后,再次相逢,该如何致侯,以沉默以眼泪。白居易和湘灵二人抱头痛哭,他提笔写下《逢旧》: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湘灵也四十岁了,但依旧未婚。
可是,这一切都回不去了,对自己情深意切的杨夫人在侧,心中纵有万语千言,也唯能流几行眼泪罢了。
神情恍惚的白居易回到家中,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和湘灵再次相遇了,他坐在灯下,久久不肯睡去,终究是负了心中的那个她。第二天,他起身前去寻找湘灵,可湘灵已经离开了,他忍痛写下《逢旧·其二》: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感情这东西,错过一时,便是错过一世,也许真的回不去了。白居易在《有感》中写道:绝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唯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期。
(湘灵姑娘)乱花丛中,做个明目张胆的俗人
公元年,已经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去京城述职,他特意去了一趟符离,想去看看湘灵。但伊人却已杳无音信,门未上锁,院子满是杂草,走进屋内虽已破败不堪。白居易流着泪,伤心地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有人说:当一个女人错过那个她最想嫁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挑剔。挑剔是因为,谁都不如你。当一个男人错过那个他最想娶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随意。随意是因为,反正不是你。
晚年的白居易生活不可不谓放荡,他经常流连忘返于青楼花馆,公然在家里蓄妓。然而夜深人静时,又怎能放下心中的那个她呢?他在《梦旧》中写道: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中国酒文化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