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馍,寓意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新郑是红枣的故乡,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枣花馍,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的老人,都会把秋天晒干的红枣拿出来洗净,然后发好面团,蒸上一笼枣花馍,希望来年能够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这种年味儿,这种儿时的记忆,似乎已经许久没有出现过了
近日,在新郑市好想你红枣博物馆参观时,一座用枣花馍做成的福枣山映入眼帘,儿时的记忆、儿时的喜悦全部涌上心头
原来,这座福枣山是好想你在11月17日第八届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河南赛区省级决赛中获得金奖的作品,由新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枣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常月琴师徒三人共同制作完成。
常月琴老人今年72岁,是土生土长的新郑人。做姑娘时,她就从自己的姥姥、妈妈那里学到了枣花馍的制作手艺。一个面团加上一颗红枣,不一会儿功夫,常月琴老人就把它变成了一朵玫瑰花、一个小刺猬、一只小狗。
几十年来,常月琴老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新郑当地的枣花馍制作技艺。特别是好想你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以来,常月琴老人更是来到了公司食堂,和公司年轻人一起研究、制作各种枣花馍,希望能够将新郑的红枣文化、枣花馍制作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
常月琴老人说,别看一个小小的枣花馍,它的制作工艺是相当的讲究:用传统的酵子面自然发酵,经过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配以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工具,才能制作出精致、好吃的枣花馍。
常月琴老人介绍,过去人们十分注重节日风俗,过生日、结婚、过年、盖房子上梁,新郑人都会蒸一些枣花馍,代表喜气洋洋、福气满堂。
随着好想你“研学游”活动的开展,常月琴老人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到红枣博物馆,亲手教孩子们制作枣花馍,为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贡献力量。年9月,常月琴老人被授予新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枣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荣誉。
常月琴老人倍加珍惜这个荣誉,虽然天气寒冷,但她依旧坚持到红枣博物馆内和自己两个年轻的徒弟马金玲、王景会一起制作一些枣花馍供游客品尝,给游客介绍红枣文化,教游客制作枣花馍。
如果你对枣花馍这样的传统技艺感兴趣,喜爱吃枣花馍,喜欢听红枣文化和民俗文化,不妨到好想你红枣博物馆与常月琴老人来场邂逅,还可以参加枣花馍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