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这句话被河南骄傲——*久生挂在嘴边说了很多年。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6岁丧母,吃百家饭长大的河南农村孩子,竟然会在靠自己努力打拼,闯出一条路子后,依然不忘记家乡村民曾经的恩情,在整整35年的时间里,花费千万报恩村民。
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久生如此坚持报恩呢?
充满磨难的童年
年2月,*久生出生在河南信阳潢川县一户农民家庭,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为了生计,父亲常年在外谋生,母亲独自在家种田、照顾三个孩子,经年累月的疲劳让她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积劳成疾,撒手离开了人世。
那年,妹妹4岁,弟弟2岁,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年仅6岁的*久生肩上。
三间茅草屋,没有了母亲、父亲又不在身边,*久生兄妹三的生活一下子变得风雨飘摇。
洗衣、做饭、砍柴、抓鱼、挖野菜,*久生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苦难,尽管如此,三个年幼的孩子依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一次,*久生站在土堆垒砌的台子上给弟妹做饭,手忙脚乱中,炉子里的火苗窜出了破铁皮做的烟囱,点燃了茅草房,三兄妹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最危急的关头,是老*员*传顺带着村民赶来救火,三兄妹才得以化险为夷。
人救出来了,三间茅草屋烧没了,*传顺又号召大家,你家捐一根木条,他家给几剁茅草,重新盖了三间茅草屋。
迫于无奈,父亲只能为年幼的弟弟找了一户领养的人家,*久生永远也不会忘记,弟弟被抱走时,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为了照顾孩子,父亲结束了在外地的工作,回到老家走街串巷,替人补锅镶瓢,经常一出门就是十天半个月,兄妹两的生活依然得不到任何的保障。
母亲死后一年,5岁的妹妹足跟组织化脓,病情十分严重,当时五分钱的挂号费难倒了*久生,妹妹的脚已经不能走路了,如果不治疗,很可能瘫痪。
心急如焚的*久生匆忙赶回村里求援,村支书晏传合得到情况后,主动垫付了挂号费,还跑去找公社领导,弄来了当时异常紧缺的西林油。
每到饭点的时候,经常会有老乡送来食物,一碗稀饭、两个窝窝头、一件半旧的棉衣、除夕夜的肉饺子、香喷喷的热油条、邻居吕家大婶熬了通宵赶制的棉鞋。
点点滴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乡亲们用他们最质朴的爱,帮助这对年幼的兄妹渡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读初中时,*久生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作文里,曾这样写道: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货车司机,我要多拉货,多赚钱,赚了钱给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乡亲们用。”
村支书晏传合、老*员*传顺是*久生儿时的榜样,一位是救妹妹命的大英雄,一位是救火英雄,村里无论谁家有困难都是他们最先站出来帮助人,*久生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反哺乡亲
年,18岁的*久生离开家乡,成为了郑州一个工地上的运土工。
搬砖,他是递得最快的;提灰,他是把灰放得最顺手的;结束工作后,他是把工地收拾得最干净的,很快,*久生成为了工地里最机灵的小工。
虽然,*久生拼尽全力在工地干活,挣得的工资也才刚刚够自己温饱,当年离开家乡时,立志要赚大钱,回报乡亲的梦想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
在工地干久了,*久生发现,要想赚大钱,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拼苦力永远也出不了头。
有了明确的目标,*久生开始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建筑知识,理论知识从书本获得,实践知识就去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技术工人。
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久生最终获得了平顶山工学院的大专学历,让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久生硬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力,从最基础的支模开始,完成了从小工到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经理的人生逆袭。
年春节,*久生用全部的积蓄块钱,买了满满一拖拉机的年货回乡了。
当*久生开着满载年货的手扶拖拉机出现在村口时,立刻引起了沸腾。
“柱子回来啦,”那年的春节是村里过得最热闹的第一个春节,家家户户都领到了*久生带来的年货,城里流行的的确良布料、海鲜大枣、核桃、鱼虾、甚至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南方水果。
此后的35年时间里,*久生从未间断过对家乡父老的援助,年开始,除了照顾老家晏岗村的老人之外,*久生还将范围扩大到旁边村子里的老人。
从此,每逢过节,家乡的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都能及时收到*久生寄来的米面粮油、过冬的衣服、甚至是现金。
被*久生纳入照顾名单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最初的晏岗村几十名老人到成为双柳树镇多位孤寡老人的“儿子”,*久生先后出资万元用于家乡的养老工作建设。
年,*久生出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修建了一座敬老院,
入院的孤寡老人,国家补贴部分津贴,除此之外的一切费用全部由*久生独立承担,包括给老人们养老送终。
年的秋天,天安门广场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是*久生赡养的“爸妈”,潢川县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的40位孤寡老人。
从河南出发、途径武汉、最终到达北京,这40位老人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岁高龄,最小的也有68岁,看着老人们幸福的笑容,那一刻*久生倍感欣慰,他实现了年轻时的诺言,让别人体会被帮助后获得幸福的快乐。
扶贫致富
作为一个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乡镇,双柳树镇每年都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由于人员分散,经常出现拖欠工资的劳务纠纷。
为了帮助在郑州打工的老乡维权,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委的支持下,*久生成立了“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支部”,帮助农民工兄弟维权,仅讨薪一项,就帮助上千人讨回两千多万。
除了帮助农民工兄弟维权,*久生也充分发挥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经理的优势,陆续从大别山带出了1万多名农民工,教授他们技术,给他们工作的机会,在助力家乡脱贫的道路上贡献了力量。
年,*久生带领老家名农民工兄弟参加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主体工程的施工,获得了“河南建筑业的铁军”称号。
年,*久生再次带领老家的农民工兄弟,一举斩获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久生致富不忘乡亲,以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支部为基础,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组织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实施“就业金桥”工程。
从年开始,累计带领家乡40万人外出务工,每年为家乡实现6亿元的劳务增收,帮助多名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中,他投入万,鼓励*员回乡创业,建立茶叶、油茶扶贫基地,采取务工增收、旅游扶贫等方式,帮助户贫困家庭脱贫。
为了帮助异地搬迁贫困户脱贫,他自筹资金万元,发展大棚蔬菜和草莓种植等产业,免费资助了户外来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除了关爱老人,帮助家乡脱贫致富以外,*久生还积极投身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为家乡捐款多万元。
为了不让家乡的孩子像他一样因为贫困不得已辍学,他又投资了20万,修建希望小学,资助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年,他再次自掏腰包20万资助贫困生。
只要家乡需要,他一定尽全力赞助,哪怕是借钱,他也不愿让家乡父老失望。
年5月,汶川地震,*久生从电视上看到灾区的景象后,第一时间,个人捐款12万支援灾区,经历过苦难的他比谁都了解处在绝望环境中的感受,有了经济实力后,他除了回馈家乡之外,对于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他也会及时伸出援手,且从不留名。
5年,白血病小男孩*冠的病情引起了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