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刊文如下: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思*专员作“纽带”思*育人“聚合力”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治教育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些职业院校现阶段仍存在重业务发展轻思*教育,重专业课轻思*课,校企思*育人合力未形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启了以思*专员为抓手的思想*治教育改革,打造了以思*专员为“纽带”的融合型思*工作团队,不断完善以思*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思想*治教育教学体系,将思*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凝聚“三全育人”合力,构建“大思*”工作格局,有效增强了思*育人效果,真正将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落到实处。
“队伍融合”促全员育人
学校创设思*专员岗位,选聘优秀思*工作者赴二级学院统筹开展思*教育教学。思*专员由学校*委选拔任命,实行双重管理,行*管理在二级学院,马院负责思*专员的业务管理,对思*专员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任的开放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学校分两批先后聘任了36名思*专员,确保每个二级学院有1名思*专员。将辅导员与思*课教师打通使用,思*课教师承担辅导员工作,辅导员经过培训合格后上思*课。聘请优秀企业家、技术能手、劳动模范、优秀校友等校外专家学者,融入学校思*工作队伍。通过系列措施组建了以思*专员为“纽带”,包含思*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的“融合型”思*工作团队,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课程融合”促全程育人
将思*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学校在企业真实场境中,深入挖掘行业、企业、岗位的思*元素,编写课程思*教案、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将思*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使学生在真实岗位中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课程思*的育人作用,实现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并育。目前,学校荣获省级课程思*示范课程7门,省级课程思*教学研究中心1个。
将思想*治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学校通过“引进来”,将时事*治、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融入课堂教学,邀请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进思*课堂;通过“走出去”,把思*课堂设在企业生产线、企业*建场馆,搬到法庭、戒*所,走进城市社区,带到最美乡村等,有效将思想*治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思*课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更“接地气”,时刻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将思*课教学与日常管理有效契合。学校基于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高职生学习特点,不断优化思*课程教学体系,在确保国家规定的思*课学时学分基础上,增设2个学分思*课实践教学,创设心理素质篇、职业规划篇、职业适应篇、职业素养篇、创新创业篇等日常实践课程,形成学生“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企业教育-就业创业”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将思*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企融合”促全方位育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学生走到哪里,思*课讲到哪里,思*工作做到哪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大量时间在企业学习生活,为确保思*教育不断线、有衔接,校企共建思*专员驻企工作室,定期召开思*教育校企联席会议,共同制定思*工作计划、统筹思*教育教学。学校依托企业一线育人场景,融入企业思*育人元素,开发“场景式”思*课程和课程思*,开展生产实践育人、企业文化育人、企业管理育人等,形成校企育人合力,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所没有招聘会的高职学校,学生咋就业?“我在大三就已经拿到了宇通的offer,能进入宇通这样的大企业,非常感谢母校。”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届毕业生牛斌为自己能够找到称心的工作而高兴。
“我们学校不开招聘会。学生上学期间,有两年的时间都在企业真实岗位上学理论、练技术、搞科研、创新创业,学校一直坚持“创业带领、项目驱动”,实施“跟创、并创、引创”三步走战略,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真实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创业带动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委书记张震说。
“三即三转一平台”筑基础
牛斌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级的学生。一入校,学校和宇通公司共同为他量身定制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参加宇通的岗前测试,他选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获取了岗位定制化课程,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实现“入学即入职”;学校在宇通产业园建设了线场课堂,牛斌大二就进了宇通线场课堂,他学习的内容都来自企业的岗位、技术、工艺和专利等,期末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对学生进行考核,用企业真实绩效考核学生,实现了“学习即上岗”;牛斌未毕业就已经在宇通上岗就业,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像牛斌这样的未毕业已就业的学生,在河南机电学院还有许多。
河南机电学院除了跟宇通合作之外,还与格力、海尔、富士康、好想你公司、梦舒雅服装、世邦科技集团等百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通过“把企业生产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把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企业人力资源,再把企业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在产业园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线场课堂40余个,学生在产业园或线场课堂跟着校企双导师一起学理论、练技术、搞科研、创新创业,真正实现了“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创业”。学校还开发了“线场强国”育训一体平台,学生、企业员工共同入驻平台,学生在平台选择培养课程、员工选择培训课程,每一个学习者都实现了“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表、一生一导航、一生一空间”。截至目前,平台共入驻企业余家,发布岗位课程余门,共有名学生和员工在平台上进行个性化学习。
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提质量
“我特别喜欢航拍,但之前都是凭借自己的热情在玩,学习无人机专业之后,让我掌握了专业的航拍技术技能,为我的“爱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酷爱航拍摄影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届毕业生李帅洋,一直在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勾画着多彩蓝图。
李帅洋,在学校“创业带领”的育人环境下,在校期间考取了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多次参加技能大赛,与同学一起成立了“悟空航拍摄影工作室”。年创办了公司,自己担任公司法人。他的无人机摄影业务也不断地扩大,圈内颇有名望。
会计专业届毕业生郝奕霖,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利用校企合作的创业平台,创办了一家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承担新郑市龙湖镇郑老庄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也正在和周边商家及住户洽谈物业与保洁项目,月均营业额15万元以上,并为学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郝奕霖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年被评为“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大学生。
在河南机电,还有许多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校期间就成了小老板、小股东。学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深入挖掘合作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创新创业舞台。据了解,该校师生已成立创业公司59家,师生与企业紧密结合,挖掘创新创业需求,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个。目前已开始实施运营89个,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业项目,带动学校毕业生以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
“得益于母校的线场教学模式,使我在上学期间就直接学习到了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通过在企业真实场景中,以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为导向,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让我就业没有了后顾之忧。”电梯工程技术届毕业生冀虎经过线场模式的历练,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公司的电梯运营与维护负责人。
校*委书记张震说:像冀虎同学一样,很多学生都在线场模式下,在企业真实岗位中学到了实用的真本领,为高质量就业打下了基础。学校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河南机电学院的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年12月,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职业院校代表,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学校《构建“三即”机制实现育人就业无缝衔接》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多家主流媒体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办学模式和育人成果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评价,更加坚定了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深化线场模式改革的信心与勇气。全体机电人必将牢记办学初心、肩负育人使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克难攻坚”的机电精神,持续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机电力量”,为早日实现第三次创业目标而砥砺前行。
来源:人民网、光明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