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是老一辈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过,
衣服破了可以用线缝,
要是瓷器等易碎器物破了
又该怎么补呢?
在新郑就有这样一位金缮手艺人,
他叫牛犇,学艺6年,
从入门到步步精深,
用行动和努力传承着这门传统技艺,
补好了一件又一件破碎的器物。
金缮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
采用天然大漆、糯米粉等材料,
黏合碎片或是填补缺口后,
再在漆上施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装饰,
使破碎品在复原的基础之上,
有了一种残缺的线条美。
回忆起与金缮技艺结缘,牛犇说是因为几年前自己打碎了一个茶碗,由于用了多年,不舍得扔掉,想找人修补又找不到会的人。于是,他干脆决定自己来做,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看视频,找专家学习,在一次次反复摸索中掌握了金缮技艺。
好的金缮修补不只要有技术,还要符合艺术审美,也就是常说的“二次创作”。好在身为省美协和省印社会员的牛犇,长期精于中国山水画创作,师从林散之弟子单人耘,对于线条运用已炉火纯青。“金缮的描线其实和山水画的运笔异曲同工,用笔的粗细、顿挫和质感直接影响艺术效果。”牛犇说。
在牛犇的“见山堂”工作室内,摔坏的茶盏、紫砂壶等“残缺品”比比皆是,有的碎片已经找不到了,但他自信地表示,可以修复完成。“你看,现在泡茶的茶盏和你手上的茶杯都是经过修复的,不会漏水,非常耐用。”的确,经过金缮后的茶杯,杯身和底部连着一条金色的线,更像是杯子本身的花纹,如果不说,很少有人想到这个杯子曾经从中间断成两半。“这就是金缮的特别之处,手艺人不仅能把瓷器补起来,还要会创新,补得有特点。”牛犇拿着一个修复后被加上金色花纹的白瓷盖碗说。
调和材料、研磨、填充、描线……六年来,牛犇一直重复着这些动作,技艺渐渐娴熟。现在,找他修补瓷器的人不断增多,了解这项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瓷器使用多年感情很深,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帮别人‘补’一种情节。”牛犇说,每个器物被制作、使用、磕碰的过程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经过六年的摸索,牛犇不仅学会了手艺,反复修补也让他性格更平和,懂得更多道理。“修补中我感受到,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我们应该坦诚接受,化残缺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由此获得升华。”牛犇说,今后还将提高自己的手艺,让经自己手的器物兼具实用和美感,身体力行地“守”好这门传统技艺。
融媒体记者:刘佳美
编辑:赵博文
责任编辑:赵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