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味蕾的诱惑中国古代的饮食与文化展
TUhjnbcbe - 2022/2/25 14:29:00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是世界知名的,饮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式和烹调方法千变万化,地方菜系各具特色,历代的饮食器具品种繁多。

本期,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线推出“味蕾的诱惑——中国古代的饮食与文化展”,以国家博物馆馆藏余件古代饮食器具为载体,进一步遴选代表性藏品,向大家展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饮食器具的演变,为大家揭秘古代部分饮食器具的使用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的进程。

接下来为大家呈现的是极具代表性的藏品,包括:双耳小口尖底瓶、龙山文化陶斝[jiǎ]、单耳黑陶杯、石磨盘与磨棒、“南宫柳”铜鼎、“清河食官”铜染器、青瓷莲花尊、莲瓣形单柄金杯等。

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奥秘,一同感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1.扁足陶鼎

扁足陶鼎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前年)

年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

高31.6厘米,口径23.2厘米

这件陶鼎口小、腹大,这种造型使鼎腹内炊煮的食物不易溢出,鼎下的三足呈鱼鳍状,且外侧向外弧出,增加了鼎的稳定性。

2.双耳小口尖底瓶

双耳小口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前年)

年陕西宝鸡出土

高37.3厘米,口径5.3厘米

尖底瓶是远古时代用于汲水的用具。使用时将绳系于双耳处,然后手提绳子将瓶垂于水中,空瓶则重心在上,瓶口自然下倾,汲入水后重心下移,瓶口自然朝上,取水省力,并解决了水面距离远、不便用手握瓶取水的问题。

3.陶斝[jiǎ]

陶斝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前年)

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高24厘米,口径14.7厘米

陶斝的功能与陶鬲[lì]相似,都是盛水并加热的器皿,上面也可以放置甑,用以蒸炊饭食。新石器时代的斝底面多有烟炱,腹内有残存的水垢,说明其应是煮水煮粥的炊具而不是专用的酒具。进入夏代后,斝逐渐以盛酒、温酒为主。商代流行青铜斝,已无炊具功能。商以后,斝由盛转衰以至绝迹。

4.单耳黑陶杯

单耳黑陶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前年)

年山东胶县出土

高8.8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4.3厘米

中国先民很久以前就掌握了酿酒技术,酒具制作也应运而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酒具,可知当时酿酒已有相当规模。此器为细泥黑陶制品,外表经打磨而有光泽,器口微敞、短颈、阔腹、矮圈足,杯侧有一耳,腹上下各有两道弦纹,二者之间饰有纵向条状压印纹,造型新颖、美观。

5.石磨盘、磨棒

石磨盘、磨棒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前年)

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

磨盘长51.7厘米,宽25.5厘米;磨棒长38厘米

此为谷物加工工具,使用时将谷物放于磨盘上,用磨棒来回擀压,使谷物脱壳或粉碎。此磨盘形似履底,下有四矮足,磨棒呈柱状,二者明显留下了长期使用的痕迹。

6.“父己”铜簋[guǐ]

“父己”铜簋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传世品

高16.8厘米,口径25.6厘米,足径16.7厘米

此器侈口、深腹、口沿为圆唇,器壁较直,底部略圜,圈足较高;沿下饰三组夔纹,腹壁在斜方格纹、雷纹衬地上饰乳钉纹;圈足饰三组夔龙纹,两两相对。簋类似后世的大碗,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商周人席地而食,簋放于席上,人们用手到簋中取食,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仍沿袭这种食俗。

7.铜爵

铜爵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高20厘米,长18.5厘米

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中期。爵的底部一般有三支高足,表明其为温酒器皿。许多出土的青铜爵的底部有火烧残留的烟炱,证明了其温酒的功能。这件爵,流与角高度一致,底部呈鹅卵形,腹部有扉棱,三足呈刀状,具有商代晚期青铜爵的典型特征。

8.“南宫柳”铜鼎

“南宫柳”铜鼎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年)

传陕西宝鸡虢[guó]镇出土

通高38.8厘米,口径39.8厘米

在西周中晚期,许多铜器上都有长篇铭文,这些铭文记录了器物主人生前某一次战功或者受到天子的赏赐,或者被朝廷授予更高的官职。此鼎的主人叫做南宫柳,他的祖先曾经跟随西周王朝第一代天子——武王征服了商朝,并为此立下汗马功劳,名垂史册。铭文记录了南宫柳接受了周王任命的掌管王朝军队后勤的官职和颇具象征意味的赏赐。

9.“清河食官”铜染器

“清河食官”铜染器

汉(公元前——公元年)

传世品

通高15.6厘米,直径16.7厘米

这是汉代的一种涮食工具,由炉及耳杯两部分组成。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这些佐料是放在耳杯中的。用濡法制作肉食,在汉代较常见。濡肉包括两个步骤:先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然后再蘸调料加味,染杯中盛的就是调味的酱汁。与现代小有不同的是,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须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宴饮时是一人一炉,随涮随吃,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

10.青瓷格盘

青瓷格盘

晋(——年)

传世品

高3.2厘米,口径15.5厘米

东晋、南朝时期,饮茶在江南盛行,茶果成为士大夫们招待宾客的主要物品。此盘分为10个格子,又称多子盘,早期为长方形,以后渐演变为圆形,用于盛放果品。东晋时瓷器类的碗盘样式品种尚不多,格盘在当时是一种较为讲究的餐具。

11.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南朝(—年)

河南上蔡县出土

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

此尊通体施青灰色釉,器身上下遍布纹饰,有带背光的佛像、飞天、云纹、莲花纹等图案,造型装饰大气华美,是南北朝时期青瓷的代表作。佛像与莲花装饰与当时佛教传播有关系。

12.鎏金錾[zàn]鸟兽花叶纹银注子

鎏金錾鸟兽花叶纹银注子

唐(—年)

传世品

高20.7厘米,腹围37厘米

注子,即酒壶,是中晚唐时期制作的器型,与注碗配套使用。汉晋以来,酒作为一种饮品成为文人雅士激发创作灵感、寄托情感的媒介。到了唐代,饮酒成为一种“雅道”——即风雅的事情,酒具也成为一种雅器。随着金银器和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各种类型、材质的酒具大量出现,而注子因被广泛使用而成为酒具的代表。

13.莲瓣形单柄金杯

莲瓣形单柄金杯

辽(—年)

高6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4厘米

内蒙古通辽出土

此金杯呈六瓣莲花形,柄由数朵云头纹组成。杯外壁錾刻有六组花卉、飞禽、瑞兽的图案,杯心又有一凸起雄狮滚绣球图像,口沿与底部都饰有联珠纹,做工十分精美。

宋辽时期商品经济异常发达,达官贵族对金银器皿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由此带动了金银器制作业的繁荣。此一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风格继承唐代传统,以连珠纹、花卉、瑞兽纹为主,同时在工艺的细腻和繁复方面有所发展,其浮雕更具立体感。

14.成化青花婴戏图碗

成化青花婴戏图碗

明(——年)

传世品

高10.8厘米,口径21.6厘米

内施白釉,外壁用青花绘庭院婴戏图,十几个童子嬉戏于花树、洞石旁,或戏鱼、举花,或骑竹马,生动传神,童趣盎然,其间衬以远山、松竹、柳树曲栏,寓意状元及第、吉庆有余。此碗青花色泽柔和,纹饰清晰无晕散,白釉如同凝脂,是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精美之作。

15.乾隆款菊瓣朱漆盖碗

乾隆款菊瓣朱漆盖碗

清(—年)

传世品

高11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4.7厘米

这是一件仿照漆器釉色的盖碗。碗和盖均呈菊瓣形,圆口,深弧腹,小圈足;碗内外通施仿朱漆釉,色质逼真;底部有金彩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盖碗属于饮茶用具,饮茶是文人墨客的雅事。乾隆皇帝嗜茶,常作诗品茗,在许多陶瓷茶具上都留有乾隆帝的御题诗句。

鸣谢:中国国家博物馆

联系方式

Contact

地址Address:

ChinaCulturalCentre,

QueenStreet,Singapore,

电邮Email:

cccsg

gmail.
1
查看完整版本: 味蕾的诱惑中国古代的饮食与文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