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豫见国保开封篇4北宋东京城遗址
TUhjnbcbe - 2021/10/7 4:04:00
北京皮炎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10.html
点击上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订阅!

之新郑门遗址

北宋,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郑门村北部宋城广场南侧。

北宋东京城外城兴建于后周显德年间,有宋以来,多次对外城进行了修葺和扩建,使其逐步成为一座城高池深、壁垒森严的军事城池。

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上的4个“直门两重”的正门之一,位于西墙南段,后周时称迎秋门,宋太平兴国四年改名顺天门。

又因向西可直通郑州且与内城郑门相对,故又俗称新郑门。新郑门外大道南北分别为北宋时期的琼林苑和金明池,是北宋时期极尽奢华的皇家御苑。

由于古都开封地处*河南岸,历次*河水患使开封从战国时代到清代多年间的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封市年启动“城摞城”新郑门遗址项目,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

在城门之上,考古人员揭露出了宋代至清代10多层密集叠压在一起的道路,这种“路摞路”现象,直观展现了开封“城摞城”奇观。

考古资料显示,新郑门在北宋末年废弃,但通过新郑门的道路一直在使用,直到清道光年间毁于洪水后才废弃。

考古人员在新郑门外道路两侧清理出多处民居和大量遗物。

整个村落保存完整,道路、院落、房屋、水井、农田等生产元素齐全,灶台、砖台、鸡窝、锅碗瓢盆等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具齐全,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清代开封郊区“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

令人感叹的是,该区域正好叠压在宋代新郑门城门洞上面,为原址留存保护增加了难题。

勘探得知,新郑门门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米左右,东西宽米左右,呈瓮城型制,城门和瓮门基本上都处在所处墙体的中间位置,城门和瓮门的中心基本上在一条东西向的直线上。

其中,瓮城城墙主体为夯筑而成,宽度为二十米左右,城墙主体保存高度为七米。

年,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发现,在对遗址夯土城墙的持续清理过程中,发现了可推断为五代后周时期的城墙本体及门址遗迹,这在新郑门遗址发掘及开封地区考古中还属首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学意义。

考古人员清理出一道东西宽23米的夯土城墙,按照情况可以划分为四期。

五代后周时期城墙主体为第一期,黏土夯筑,残高约0.8米,形制保存的相对完整,埋藏较深,底部层面海拔在64.3米左右。

外侧有7—11层不等的蓝砖砌筑的护墙,护墙分为南北两段,自下而上层层收分,蓝砖形质基本一致,上面多有绳纹、菱形纹等图案。

城门部分为单门道结构,但门道部分被后期道路破坏严重,形制不明,根据现场残留的痕迹,大致推测门道宽度在9米左右,两侧墩台宽13米左右。

在发掘工作中,除第一期夯土城墙可推断为五代后周时期外,还存在相互叠压打破的三期夯土层及瓦片夯层,现场情况复杂,时代不明,初步推断为宋、金、元及元以后遗存,从后周时修建至元代废止,经历四朝共使用了近年时间。

这些夯土之间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显示出新郑门使用的周期长,历代修葺的次数多,也体现了随着时代变迁城墙、城门形制的发展演化。

-TheEnd-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编辑

采编:魏朝霞

美工:韩菲马宁

编辑:宋静林

审校:詹元

下期预告

豫见国保

开封篇(5)北宋东京城遗址(3)繁塔

往期精彩

豫见国保

开封篇(2)祐国寺塔

豫见国保

开封篇(3)北宋东京城遗址(1)

hbvolunteer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豫见国保开封篇4北宋东京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