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朋友邀请,倪叔到郑州给中原地区的品牌商做一次关于“网红经济”的分享,以下为此次分享的内容纪要:
大家好,我是倪叔,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中原地区的朋友们做一次沟通交流。
今天的分享主题是“网红经济”,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一个词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事实上,网红经济或者红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话题,是多个层面的意义,但今天在过来之前呢,主办方一直跟我说,请我来肯定不是为来跟大家讲:大道理,大框架的,而是尽量的具体,尽量的落地,来帮助大家理解网红,用好网红……
因而我们今天不做过多展开,只从商业角度去诠释“网红经济”的三个核心价值:
圈层化流量,新媒体内容,个体化信任;
一、圈层化流量
我相信在坐的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朴素的印象那就是:一提起网红,就想到流量。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表层的认知,不知道过去一年他们有没有注意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大量的明星扎堆的出现在网红的直播间
如果网红就是流量的话,那么请问大家两个问题:
1.究竟是网红的流量大还是明星的流量大?
2.为什么明星要讨好网红?
而思考过这两个答案,大家就明白:网红并不是单纯的流量,而是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有关。
网红是伴随移动互联网兴起而来的,而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制造信息的大多是专业人士(品牌/媒体/培训公司),而移动互联网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内容信息的制造者,进而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信息爆炸,而当大部分人都不能处理这么多的信息,于是就人为的制造次元壁,过滤掉大部分与我们无关的信息,而按照自己的认知模型来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世界,按照B站的说法这就是“圈地自萌”。
而次元壁的出现,就意味着用户躲入了各自划定的圈层之中,而很难再出现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事物的局面,而这种变化就直接导致了:大众传播的消亡,而也使得王菲,周杰伦成为最后一代的所有人都喜欢的所谓天王天后,在此之后的明星偶像都是属于一撮人的偶像,比如:FTboy当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他们是谁的时候,他们已经坐拥3亿粉丝了……
在次元壁出现之前,一个事物要被大众所熟知,依赖的传播方法论叫做:喇叭式,即你只要找到市场上最大的那个喇叭(比如早年的央视新闻联播广告),然后通过喇叭覆盖足够多的用户,按照一定比例的转化率通过漏斗循环最终得到受众;
而在次元壁出现以后,方法论则变成了雪球式,是先有一个坚固而稳定的粉丝群体,由他们不断的发酵-扩大-裂变影响感染更多的受众,像滚雪球一样的越做越大。
而我们意识中明星很多是喇叭式流量脉冲的产出,一个观看度很高的电影or电视剧,在一次or数次大流量脉冲下造就的,虽然爆发期的流量很大,但长期而言很难留存,因而明星最怕的就是:没有作品,然后过气了……
而网红的生长模式则更偏向于雪球式,网红往往基于某平台,基于垂直细分的人设,基于跟一群铁粉的互动再感染更多的用户群体,规模未必很大,但只要专业能力还在,人设不崩,留存能力往往很强……
你认真想想就会发现:与明星不同,很少有全能型的网红……皆因为:网红的人设/流量/传播方式都是基于圈层的。
而网红的强大一方面在于,她有相对垂直的流量基础,另一方面在新的传播模式之下,作为圈层的流量节点,她们也是专业内容的创作者,在次元壁的限制下,只有专业信息才能够感染圈层,因而我们要认知到新的传播格局之下:网红就是推动圈层震动的发动机
这就是我说的:认识网红经济的第一个关键词:圈层化流量
而认知了网红是基于圈层化流量的这个特质之后,我就要明白,当我们作为品牌商去找网红合作的时候,并不是购买的一堆所谓的流量,而是要去思考:
1.这个网红背后代表的群体是谁?
1.我们与网红结合,去发动这个群体?
二、新媒体内容说完了流量,我们再来说内容,据倪叔观察,网红在内容创作上的身份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而事实上,网红并不是凭空生出来,她们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新内容形式的崛起,如下图所示:
微博(张大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