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孝成王接收上党这个决策那是肯定没有错的,如果他不接收的话,那就只能说明他目光短浅,或者盲目悲观。
长平之战的影响
赵国与秦国作为长平之战的参战方,秦国虽然胜利,赵国虽然失败,但是秦国的损失也挺严重。
赵国四十五万赵军死于长平,而秦国也有三十万的秦军死于长平。
这主要是由于兵力的不足。
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一般情况要包围一支军队,起码要有高于这支军队十倍的军队数量,才能够将这支军队包围。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
但当时秦军只有六十五万,而赵军就有四十五万,如果是在平地上,白起绝对不能够将其包围。
他能够将其包围,是因为长平多山,而且地区狭窄,最主要的是秦军修建了石长城,赵军也修建了石长城。
被围的赵军就如同困兽一般,被困在峡谷的中间,这也是为什么秦军仅仅多他二十万大军,他却怎么突围都突围不了。
再加上由于赵括第一次指挥作战,水平不足,将四十五万的赵军像放学排队一样一行一行的在山谷里行军,首尾不能相顾,给了白起断其辎重的机会。
辎重都没有了,仗还怎么打?
不过有一说一,赵军抵抗精神还挺顽强的,没有了粮食来源,竟然还能够坚持四十六天,直到赵括战死,才决定投降。
怪不得白起要将赵军坑杀,要是不坑杀,将这群士兵放回赵国,未来一定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长平之战虽然只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斗,但是影响到的却是战国的历史进程。
战国的历史推移至秦昭襄王五十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发生的那一年,当时的山东六国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秦国单独对抗。
要知道,在战国初期,别说楚国、齐国这样老牌的大国,就连魏国都有机会跟秦国斗上一斗。
但是当时间推移到战国中后期,齐国因为齐闵王的贪欲,吞并宋国,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忌惮,招来了五国伐齐。
齐国虽然还是那个齐国,但是经历了五国洗劫,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仅仅只有自保的能力。
楚国与秦国接壤,秦国强大,自然不会放过楚国。楚国接二连三的遭到秦国攻打,丹阳之战、蓝田之战、鄢郢之战,死伤何止过万?简直数十万。
楚王被打到连续四次迁都,先是从郢都迁到陈都,又从陈都迁到巨阳,又从巨阳迀到寿春,一步一步的往东退,直到被灭。
齐国、楚国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更何况魏国,韩国更不用说,韩国就是典型的弱国,在他的历史上,他几乎没有强过。
燕国也与韩国一样,那就只剩下了一个赵国。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有了和秦国一拼的能力。
但可惜的是,被他的好孙子赵孝成王赔了个精光,只有北部边境还残留一点。
从这个时候起,秦国统一六国的趋势已经趋于肯定,不过由于长平之战的反作用太大,秦国一直用了三十年才将六国统一。
长平之战那四十五万赵军的死,告诉了山东列国一个道理,一旦战败,那就是死,倒不如拼了命抵抗,当然,齐国除外。
齐国是山东列国唯一一个投降秦国的国家,他为什么投降秦国呢?因为当时只剩下了他一个国家,明显他是斗不过秦国的。
要是与秦国开战,那么齐王下场有可能会惨不忍睹,而秦始皇给出了优待条件,只要齐国投降,齐王的生活照样无忧无虑。
但可惜的是,秦始皇不守信用,将齐王流放,以至于齐王活活饿死。
战略正确
上党并非全部都在韩国的手里,韩国占据的是南上党,还有北上党。
而北上党则是在赵国的手里。如果说秦国攻打下南上党,难道会放弃北上党吗?这是不可能的。
秦国的目标原本就是统一六国,怎么可能只攻打下一半?留着另一半。
况且,北上党的地理位置对赵国而言极其重要,是赵国都城邯郸最后一道屏障。
如果北上党被占,秦国可以将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滏口陉视为跳板,直接跳到邯郸城下,到时候赵国就得面临迁都的问题。
而这一迁都,肯定是要往东迁。往东的话就靠近燕国,赵国与燕国关系向来不好,要么我打你,要么你打我。
赵国长平之战战败,燕国就想占便宜,要不是有廉颇在,说不定这个便宜真的会让燕国占去。
“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闲。”——《史记·赵世家》
国都一旦靠近燕国,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东边又有一个秦国,赵国被夹在中间,别说发展了,连活下去都成问题。
不过,似乎当时的赵国高层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想进去,如果想进去的话,在史书上就不会留下都是想占便宜的记载。
有的说不劳而获,没有好下场;有的说有便宜不占,是傻子。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的话,要是说他们都考虑到战略层面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史记·赵世家》
其实关于这一次的高层会议,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没有廉颇,二没有蔺相如。
要知道,廉颇、蔺相如都是赵惠文王时期的重臣,所谓的“将相和”,说的就是他们两个人。
如果有他们两个人在场,或许赵国对于是否接收南上党以及未来的计划会慎重的考虑。
但可惜的是,没有他们俩,只有一个年幼无知的赵王,以及三个天真的贵族。
正确的接收方式
赵孝成王接收南上党,对于南上党的百姓那是相当对得起,又是给爵,又是给钱,而对于将南上党献给赵国的那位太守冯亭直接封国。
可惜的是,冯亭没有领情。因为南上党就是在他的手里从韩国的变成了赵国的。
秦国为了得到南上党,可谓是下了九牛二虎之力。
从公元前年起,一直在向南上党逼近,到公元前年终于将南上党与韩国都城新郑间的联系野王攻占,断绝了其与韩国的联系。
原本以为南上党唾手可得,却不曾想,赵国站了出来,白白捡了一个便宜。
赵国在接收南上党的那一刻,肯定意识到他即将面临秦国的怒火,但是他的对策却大错特错。
他想到的是,如何收复南上党地区的民心,殊不知,所谓的民心对于战争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
他要做的是如何取得其他国家的支持,如果说当时有其他的国家支持赵国接收上党,那么秦国一定不敢举妄动。
因为一个赵国就已经能够与秦国强行耗上三年,又另外再加上其他的国家,秦国怎么撑得住?
况且当时秦国恰好碰上灾荒之年,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过后,白起想要一鼓作气攻破邯郸,但是秦昭襄王却下了撤军的命令。
不是他愚昧无知,而是国内实在是撑不住,如果一时半会拿不下邯郸,秦国就会有崩溃的可能。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要是列国再趁机做点其他的小动作,不安定因素瞬间提升。
可惜的是,当时的赵孝成王太过于年轻,身边的贵族又是一个又一个的庸才,直接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赵国作为当时唯一一个山东列国中能够抗衡秦国的国家,如果再出一位赵武灵王那样雄才大略的君王,秦国的统一时间一定增多,
不过就好像上天想要秦国统一一样,自从秦昭襄王以来,列国的君王一个比一个无能,而秦国的君王一代比一代英明,再加上国力强盛,要想不统一六国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