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秦王决定派王翦,以救燕为名,率秦军攻赵国
TUhjnbcbe - 2025/6/27 11:28:00

本文由兴厂综合原创

秦王决定派王翦,以救燕为名,率秦军攻赵国!秦王政理政后,任用尉缭、李斯为相,开始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坚强的毅力和刚柔相辅的手腕,用军事攻打和政治分化的谋略,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以气吞山河之势,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政亲政后对赵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进攻,虽然有两次被李牧打得大败,但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对赵国的进攻实际上已经拉开了秦军相继灭亡六国战争的序幕。那时的秦王政,傲视群雄,开始了兼并六国的战略部署。

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由于韩国地处秦军东进的要冲,是天下之咽喉,而韩在山东六国中又实力最弱,所以,秦灭六国时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韩国。在秦惠王时期,张仪便提出了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首先灭韩的主张。司马错则主张应当首先攻取巴蜀,这样就可起到广地、富国、强兵的效果,结论是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当时秦惠王认为司马错的主张更合情合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年派司马错带兵攻取巴蜀,后来又建成都江堰工程。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当年秦惠王放弃首先伐韩而攻取巴蜀的战略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对于后来秦的富强和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蓄,到秦王政亲政的时候,秦国的实力比秦惠王时期更加强大,而韩国的实力比当年更为衰弱。两国实力对比相差十分悬殊,在这种实力对比下,秦灭韩国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了减少更多的麻烦,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秦王政在大举发兵吞并六国之前,决定首先给赵军以重创,以免灭韩后促成赵、楚、魏等国联合攻秦,因此采取了合韩攻赵的战略,以攻赵并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歼灭六国战争的序幕。正是在这种战略的选择下,秦王政集中全力多次进攻赵国。尽管秦军曾两次被赵国名将李牧打得大败,但是当秦王得知赵军确已遭到重创,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时,认为既定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

公元前年,魏国被迫向秦献地,韩国被迫把南阳土地献给秦国,秦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郡级行政长官),秦王政认为发兵逐一歼灭六国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韩国首遭灭亡的厄运终于降临了。公元前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率秦军就近灭亡韩国。在秦兵压境、危亡在即的形势下,昏庸无能的韩王安惶惶不可终日。秦军将士作战勇猛,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严重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攻入韩都新郑,韩王安成了秦军的俘虏,韩国宣告灭亡,秦国把攻占的韩国土地建置为颍川郡。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赵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重创秦军。所以,秦国君臣都把赵国当作最大的敌人,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打好对赵国的战争,秦王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到赵国除了君臣隔膜、将士不睦以外,还与东北邻国燕国不能相容,经常兵戎相见,相互攻伐,即使在休战时期,也是貌合神离、互相倾轧。

秦王政三年(前年),赵悼襄王上台,大将间矛盾激化。亲信大将乐乘,想要取代廉颇。廉颇一怒之下,率所部打跑了乐乘,自己也投奔魏国去了。两年后,赵与燕又发生了战事。

秦王政十一年(前年),在咸阳的秦王得到消息:赵、燕两国关系又趋紧张,赵国派庞煖将兵攻燕,连克燕城数座,而且继续向燕腹地推进。秦王判断赵国内必然空虚,认为灭赵的时机已到。于是决心利用燕赵的鹬蚌之争使秦国得利,遂果断决策,派王翦等以救燕为名,率秦军攻赵国。赵国正忙于对燕作战,对秦军的攻袭没有充分的准备,国内兵力又严重不足,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王翦很快攻占了阏等城市。另一路秦军也占领了赵国的河间六城。不久,又攻占了邺(今河北磁东)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赵的上党郡和漳河流域已完全为秦军所控制。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对于秦军攻袭赵国这一举动有什么看法吗?

图片来源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王决定派王翦,以救燕为名,率秦军攻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