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凌烟阁”
秦之“凌烟阁”
秦之贤臣良将
吕不韦,(卫)国大商人。两任秦国相邦,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准备了有利条件。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为封建大一统的理论作了新的探索。
扶苏,秦国太子。为人宅心仁厚,如果在世,秦至少能多传一代曾多次向秦始皇提出减民赋少劳役,让黔首休养生息的主张,焚书坑儒之时,曾冒死上谏,保留诗书文柬,对儒生要宽恕、忍让。
李斯,楚国上蔡县人。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商鞅,卫国人。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
韩非,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人。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
张仪,魏国安邑人。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范雎,魏国芮城人。助秦昭襄王主政与远交近攻。
樗里疾(樗里子)、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秦武王即位后,为右丞相,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甘罗,楚国下蔡人。自幼聪明过人,进入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用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凭借功勋,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丞相
尉缭,魏国大梁人。又称“尉缭子”,为鬼谷子弟子,韩信的师傅。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
白起,秦国白氏,郿邑人。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司马错,秦国少梁人。早年学习纵横家。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率军灭亡蜀国,平定陈庄之乱。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率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
蒙骜,齐国人。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蒙恬,齐国琅琊蒙山(今山东省蒙阴县)人。蒙骜的孙子,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王翦,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
王贲,秦国人,秦朝著名将领,王翦之子。秦王政二十一年,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随秦始皇东巡。
扁鹊,齐国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他学习和从医时代是最早的,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故称为“医祖”。持唯物主义,主张信医,反对巫术。高深的技艺,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赞语说:“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具有崇高的医德,敢于向权势斗争。
郑国,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人。被韩王派来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巴寡妇清,巴郡枳县(今重庆市涪陵)人。战国时代大工商业主,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凭雄厚财力保卫一方。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因其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家当作上宾礼遇。
宣太后,芈月,楚国丹阳(在今湖北省)人。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
秦之名臣名将
秦之“凌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