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双胞胎国宝出土后颠沛流离,最后竟天各一方
TUhjnbcbe - 2025/6/23 18:04:00

一九二三年,中国河南一个农民在自家的菜园里挖井,居然接二连三地挖出了宝物。那么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国宝出世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天,中国河南省新郑市大旱。似火的骄阳,烤的庄稼都打蔫儿了。村民李锐决定请人在自家的菜园中打口井。打井的工人才挖了一会儿,地下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坑,里面隐隐约约的有一些东西。一个工人顺着绳梯下到井内,想看个究竟。结果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看见井底四周密密麻麻,东倒西歪,竟是形制各异的青铜器。

当时工人用的都是打井的工具,一些青铜器都砸成了碎铜片。李锐挑了三件比较完整的铜鼎卖出,没想到居然卖得大洋八百多块。李锐喜出望外,赶紧回家,吩咐工人先别管打井的事了,全力以赴清理井底的铜器。

李锐并不知道他家的这口井正打在了两千七百多年前郑国君王的大幕上。这座古墓就是后来震惊考古界的新郑大墓,墓中每一件青铜器都价值连城。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李锐家挖出文物的消息很快就弄得满城风雨。当时正处在民国时期,正是军阀混战之时。军阀打家劫舍,搜刮古董的现象十分普遍。

九月一日,李锐家突然来了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为首的军官正是驻守郑州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靳云鹗是著名将领冯玉祥的部下。

靳云鹗

靳云鹗指挥士兵收缴了李锐挖出来的全部宝物。还把李锐卖出的那三件铜鼎也原价收回,一并装车押往开封。

车队启程前,一位军官问靳云鹗“咱们去哪儿?是去开封的古玩店吗?”靳云鹗大声喝道“你想哪儿去了?把所有宝物通通上交河南古物保存所,一件都不能少。”

河南古物保存所

这些在地下埋藏了将近三千年的青铜器,运到河南以后轰动一时。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对青铜方壶,最为珍贵。

这是两件几乎完全一样的姊妹壶。每件方壶的壶身两侧各有一条腾龙,圈足之下压两只怪虎,抬首屈肢而伏。整件青铜器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专家称,他们是青铜时代的绝唱。

当时在冯玉祥将军的主持下,河南专门修建了一座博物馆,收藏这批文物。这座博物馆就是现在的河南博物院的前身。也因此有“先有新郑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的说法。

国宝的颠沛流离

然而谁也不会料到,这些国宝接下来将遭遇更大的危机。

一九三一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日军开始入侵河北。随着战争的激烈,华北许多重镇相继失守。

从华北至中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中原一带的国宝岌岌可危,国宝文物危在旦夕。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要保住中原国宝的生命,就必须争分夺秒抢。在日军进犯之前转移国宝。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山海关失陷后,为保护中国的传世国宝,文物部门做出全国文物南迁的决定。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的王友乔在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接连两次收到省政政府要求转移博物馆文物的命令。河南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立刻着手开始准备。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挑选文物精品装箱待运。姊妹方壶的名字被列在首批需要转移的名单上。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的一天,夕阳的余晖洒在开封斑驳的古城墙上。从博物馆到火车站,沿途军警林立,荷枪实弹的军人严阵以待。直到天完全黑下来,博物馆的大门才轰然打开,最后几十辆板车鱼贯而出,车上装满了贴着封条的木箱。姊妹方壶就装在其中的一个箱子里。

这批珍贵文物分装为六十八箱,由开封西行经郑州南下,开始了战火中的文物大迁移。火车在铁轨上飞驰,一刻不停地奔向武汉。所有押运人员都知道,早一分钟到达就早一分钟安全。

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他们就抵达武汉,悄悄地进入汉口的法国租界。然而没过多久,汉口也受到战争的威胁。六十八箱文物必须再一次转移,这次只能走水运。

但是到了汉口码头,只见各种需要转移的物资堆积在码头上,根本就找不到适合运送文物的大船。无奈之中,工作人员只好将文物先搬到江边一栋仓库的二楼。

然而就在工人搬运箱子的时,有两个箱子被压垮砸坏。当时押运员吓得汗都出来了,急忙开箱检查,发现箱子里正是一对青铜方壶。幸运的是,因为包装得当并没有损坏。他们重新对方壶进行包装,并在箱子上标上了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胞胎国宝出土后颠沛流离,最后竟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