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地理志》云:“自秦变古,王制亡,始郡县天下。下更汉、晋,分裂为南、北。至隋灭陈,天下始合为一。”看来,在多年前,就有人将王制和秦始皇称帝后的国体做了区别。
如果说中国的王制基于“天下为公”、“法天则地”思想的话,中国的帝制就是以“天下为家”为核心命题了,并将“法天则地”的国家制度之基本原则,改造为“君子受命于天”这样的法则。
这就像希腊的王制存在于柏拉图所追求的智慧而善的理想里,共和制存在于尚贤原则下,寡头制存在于尚富风气下,是一样的;而希腊的平民政制则是由于那里的公民们相信,就城邦的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意见,是保证使自己区别于那些不能自由表达意见的人的重要标志。
殷革夏命(《尚书·周书·多士》之后,成汤所建立的殷商延续了年,被周革了命,而姬周一代,则是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起因是前年,周祖地岐山崩裂,王畿三川(泾水、渭水、洛水)干涸。由此,褒国国君褒珦(夏后裔,姒姓)向幽王(姬宫涅)进谏,要他畏惧上天警告并善待忠良。幽王大怒,将褒珦囚禁。褒国为救国君,便进献褒国美女褒姒于幽王。幽王宠爱褒姒,不仅放了褒珦,还要立褒姒为王后。于是幽王废掉元配申后,又将太子姬宜臼贬为平民,交给其外祖父申国国君管教。幽王为褒姒废后贬太子,申国国君(申后之父)怒而联络缯国(夏后裔,姒姓)和犬戎部落攻击幽王。幽王举烽火召集诸侯勤王,但诸侯们以为这是幽王又在讨褒姒的喜欢了,谁也没有理会。结果是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褒姒落入犬戎之手。周王朝因幽王失道而失去镐京,只能迁往东都洛阳,平王继位,此后被称为东周。
东周平王的王畿不过2万平方公里,加上需安置随王室东迁的封国,食货和兵力渐渐枯竭。幽王的荒唐之举,不仅使王室蒙辱,也使文王的仁德被毁掉,姬姓王室的威严与强大的道德地位已是今不如昔,多个封国蠢蠢欲动、产生了扩张封地的野心。
几年后,郑国(姬掘突,河南新郑)突然起兵吞并了邻居胡国(河南漯河),而周王室却没有能力做出反应。这为封国间的战争和吞并拉开了大幕。封国间的平等联盟关系因周王室的衰落而破坏,封国内部的争权夺利也次第上演。
前年卫国(河南淇县)政变,前年鲁国政变,前年宋国政变(宋国宰相孔父嘉因妻子美艳而丧生,其子逃往鲁国),前年周王室与不断扩张的郑国再起冲突。周桓王(姬林)征调蔡国(河南上蔡)、卫国和陈国讨伐郑国,结果周桓王被郑国射中一箭,王室军队大败,周王室的威望因这一箭而再落千丈,除了天子的称号外,其地位已经和一般的封国差不多了,而实力则还不如较大的封国。
更重要的是,九州五服一统制度,从此不再为封国所遵守,那些用以确立太平秩序的礼乐制度,一并被诸侯和诸侯的卿大夫们选择性地执行了。
九州五服制度被毁弃,使封国之间层出不穷地发生吞并厮杀和逐君弑君事件,一些封国强大起来,一些封国被吞并或消灭。
前年,齐国公子姜小白继位,打出“尊王攘夷”旗帜,称霸中原,东周因此进入春秋五霸时代。
晋国、秦国、楚国、吴国也先后继起,周王室却演变成一张招牌,任何强大的封国都可以拿着这个招牌,去联络天下封国或攻击想攻击的封国,而维护衰落的周王室尊严和拯救因土地兼并而流离失所的百姓的悲惨命运,成为封国国君们称霸天下的最好理由,此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前年-前年间的约年内,鲁史《春秋》记载的大小军事行动余次,司马迁的统计结果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表明,中国的王制经大同、小康倒着进入了乱世。
前年,宋国宰相孔父嘉(前年始职)的六世孙孔丘诞生于鲁国。自幼刻苦学习礼乐典籍的孔丘,白天生活在“天下为私”世界里,只能在晚上的梦境中憧憬那“天下为公”的时代。
孔子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并终其一生来寻找恢复“天下为公”的方法,直到前年去世,眼中的世界并没有因他的努力而稍有好转,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世界,留下了删述的《诗经》、《易经》、《春秋》、《尚书》、《礼经》和《乐经》(轶失),还有弟子。他生前的语录,也汇集成《论语》,成为中国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同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百家继起,诸子思想争峰。在王制的衰落中,中国人的思想进入创造力汹涌澎湃的时代。
孔子去世后,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先是春秋五霸中最后兴起的霸主吴国(国君吴夫差)被它的处心积虑的政敌越国国王勾践所灭(前年),接着是强大的晋国为韩、魏、赵三大家族瓜分(前年周王封其为三个国,称三晋),晋国国君只能像周王室的天子那样,抑仗三晋的庇护而苟延残喘。此时,在遥远的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民主的雅典战败,城墙被共和的斯巴达拆除。斯巴达人还为雅典人成立了一个由30人组成的寡头政府,史称30暴君时代。
而此时的中国,尽管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已经名不副实,但“天子”的招牌还挂在洛阳的王宫中。除正在发展的楚国外,各个封国尽管实力强大,都还在表面上称臣于周,王制中国还在勉强维持着天下一统的局面。
不过,到了前4世纪早期,情况开始出现了改变。各个封国的大臣或大家族们,看到晋国被韩、魏、赵三族分为三晋,便也伺机开始在混乱的世界中纷纷僭越起来。
前年,齐国田姓大臣田和取代齐国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国君;前年,晋国国君被三晋逐出宫廷废为平民,晋国灭亡;前年,三晋之一韩国陷落郑国,郑国灭亡。
到了前年左右,日益强大的封国已经不能满足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做封国国君的待遇了,其中的齐国(田姓)、魏国、韩国、赵国、宋国、秦国、燕国自行改封侯为“国王”(越国前年为楚国所灭),加上早就称王的楚国、周王室、小小的中山王等,周王室的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一个王国变成许多个王国。
由于各类大小僭主纷纷出现,王制中国进入王制国体瓦解的时代。
不过,周王室虽然破败,但仍然是唯一可被称为天子的王国,只是其他僭越王国懒得理会它罢了。但这并不表示其他僭主国不想取代它的位置。正因为各僭主国都想取而代之,所以在还没有能力将与自己争天下共主的其他僭主国消灭之前,还需要留着周王室占着那个位置。于是,僭主国之间开始了激烈地争夺那个位置的竞争,总共进行了起大小不等的战争。因战争百姓流离失所,井田制被废,大多封国被吞并,生灵涂炭自然难免。
争夺土地和保护自己都需要强大的军队,兵家和谋略家们成为各国最需要的人才,鬼谷子、吴起、孙膑、田忌、庞涓、乐毅、白起、司马错、王廖等名声鹊起,连年前的田穰苴、孙武等也重新成为效法的榜样。
此外,由于作战需要,各种提高作战能力的技术不断创造出来,奠定了中国此后0年作为世界技术输出中心的地位。
这一时期发明的技术、产品、工程,有冶铁、铸剑、青铜铸造、战车、铁制农具、采矿、畜力耕田、畦种、法木工器具、漆器、织锦、琉璃、几何法则、算经、杠杆平衡、天文星占、金属货币、都江堰、郑国渠、鸿沟水利等。
桔槔取水技术为取得富国强兵的实效,加强王国社会改革和治理的变法,在前-前年间成为潮流。先后有魏国李悝变法(约前-前年间)①,楚国吴起变法(前年),齐国邹忌变法(前年)等。
著名的公孙鞅(商鞅)变法,使秦国由西部小国一跃而为强大的王国,但公孙鞅与后世主张变法者一样,有功于国却落下悲惨的命运——他被车裂而死,比射杀的吴起要悲惨。
广泛的变法,使各种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思想、治国策略、农商政策、法刑之规、军事之策、知识、方法、技术等被积极推广。
但王制国体却被变得面目全非,不仅九州五服制度、礼乐制度、封爵制度、井田制等王制基础制度被废弃,王道思想中最根本的法天则地、天下为公思想也荡然不存,急得孟子像孔子那样,游说各国要实行王道仁政,到处批评逐利忘义②、谴责独夫民贼③、劝人以孝为先④、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这一时期,传统的贵族势力,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一起失去了世袭的尊崇地位,平民中的读书人开始取代贵族成为政府的主要支持性政治力量,延揽这些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成了各国的国策,如齐王田辟疆设置了招徕专家学者的“稷下馆”(在淄博),荀子、孟子都是稷下馆学人。
在这个思想开放的黄金时代,读书人为实现其学说价值与政治抱负,全然打破诸侯国界,效力于宗国或敌国的强国与统一事业。
孔子出身鲁国,却周游列国以图复辟周礼;变法于魏、楚而使之强大的吴起是卫国人;变法于秦的商鞅,出身于卫国贵族,学成于魏;为秦国强大及统一中国做出贡献的著名人物,不少来自被秦先后灭掉的其他诸侯国,如张仪为魏人、范睢为楚人、韩非为韩国公子、尉镣为魏国大梁人等。秦国的历届丞相,大多也不是秦人,甘茂为楚下蔡人,屈盖、向寿、魏冉、芈戎、昌平君、李斯为楚人,薛文(孟尝君)为齐人,楼缓、赵高为赵人,蔡泽为燕人等。这种以才能为基础、不避出身和来源,在族群之间招贤纳士的现象,确立了士子学者拯社稷于危难、救万民于水火的人文传统。
最后,经合纵连横、远交近攻、阴谋与阳谋结合,封国中只剩下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秦国、楚国了。而周王朝的国君赧王姬延,也在前年被秦国攻打韩、赵途径洛阳时,顺便捉住废为平民,结束了尴尬的存在。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也象征王权的九鼎,被秦国得到了八个(其一入泗水)。
得益于商鞅变法的秦国,是所有推行变法的诸侯国中,改变王制制度最彻底的国家,它容纳各方有才能的人来为自己效力,而不管其出身如何。前年,13岁的嬴政继位。经吕不韦10年专权、李斯16年施法,国富兵强,先后灭掉韩(前年)、魏(前年)、楚(前年)、燕(前年)、赵(前年)、齐(前年)六国。
六国即灭,天下归秦。
39岁的嬴政认为,自己兴兵诛乱,功绩卓越足以传世,应改帝号以彰其功德。所以就命令臣工们商议如何改制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冯劫、廷尉李斯三人论证说:
昔者五帝地方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
泰皇,即上古三皇中的人皇,秦人称为泰皇。估计嬴政认为自己德配天地,功过五帝,地广三皇,不仅仅是人皇这个五行之中的皇帝,因此便对大臣们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
于是,嬴政发布改王为皇之制(公告),并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周代在国君死后加封谥号做法的否定,当然也是对周代制度的否定。
因为,在君王死后根据他生前行为好坏定其谥号,比如周代姬胡暴虐侈傲、宠信佞臣,死后谥号为“厉”,称周厉王,戏点烽火台的周幽王当然是个糊涂蛋(黑暗不明),故谥号为“幽”等,摆明着是在君王死后,要儿子来议论父亲,臣工议论君王,似乎不太妥当,有违礼教传世的原则。
嬴政去谥,以数字称国君,可能看重的是“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好意头,当然谁都希望自己的天下能够万世不衰——这种思想在今天的世界里也还大有市场。
前年,秦王嬴政改称为始皇帝,中国的国体也由此进入年的帝制。
注释:
①李悝(前-前年),魏文侯时主张变法,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主张,以“尽地力”,“平籴法”经济政策,为魏国富国强兵策,著《法经》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开战国各诸侯国变法改革之先声。《法经》除存于一些典籍中外,大部分不存。
②《孟子·梁惠王上》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说的是实情,但梁惠王听得进去吗?没有。
③《孟子·离娄上》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谴责不实行仁政而一心为争夺土地而兴战的国君说:为争夺土地而打仗,杀死的人遍地都是,这叫做为争地盘而吃人肉,即使处死都抵偿不了罪恶,所以,擅长打仗的人应该受一等的刑……。
④《孟子·腾文公上》曰:“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版权说明本文的内容版权归作者居原氏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