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便是商鞅变法彻底,根生势,军队纪律严明,作风强悍
春秋末期,天子号召力已弱但仍可号令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三家分晋后又承认田氏齐国代姜氏齐国,齐晋皆为西周开国时的重要成员。作为天子的威烈王支持三家分掉晋国即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发了战国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智伯瑶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但打了两年久攻不下,赵私下和韩魏密谈,结果一举灭了智伯瑶,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此文只分析关于战国末年秦灭六国的必然性,简单来说,对内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根基强固,在当时是大大超过其他六强的存在,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对外历代秦王都不算昏庸,广纳人才,其实可以发现秦国的众多人才都是从别国吸纳过来,虚怀如谷求贤若渴的态度使得广大人才甘心为其所用,
秦灭第一个大国是韩国,韩国在当时冶铁业极为发达,铸剑水平为各国之最,可以称上拥有当时先进的军工体系,但是韩国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其很难有大的发展,北有魏国西有秦国东南有楚国大国包围,可以说是金边银角草肚皮,韩国就是这个草肚皮,温和的改革不可能顺利进行,激进的改革立刻会遭到权贵的打压,周边大国也会发兵骚扰。而当时的法家著名人物韩非不被韩王重视,而与此同时秦王嬴政每天要饱读诗书,每天阅读量达到斤竹简,当他读到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时,大为赞叹,得知此文作者是韩国人竟然发兵攻打韩国条件只有一个就是韩非入秦,韩非入秦后遭到同窗李斯的陷害,被迫自杀,由此可见,秦国也不是对待贤能之人都会明察秋毫,
秦国攻韩,韩国不战而降,第一个大国灭亡。
随后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是一个认为强时他变弱,认为完时他硬挺的国家,战乱不断,但赵武灵王创建的胡服骑射被认为是鸡肋,没有马镫骑射精度大打折扣,后来的长平之战直接葬送了赵国的大好局面,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功韩上党郡,而韩国决定祸水北引,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这就是韩国的生存之道,弱国只能在强国之间游走,而赵国新任国君显然上当,不过再想想赵国似乎也没有别的太好办法,不要上党郡,上党郡距离赵国都城太近了,而秦国的吞并步伐不会停止,战争只不过晚几年的事,而且失去优势、战略位置,而接受上党郡,立刻遭到秦国的进攻,此时廉颇连战连败,影响赵国上下信心,而赵国国君愚蠢地派遣使者出使秦国,秦王热情招待对外宣传秦赵两国和好,让赵国断了其他国家援助的可能。秦国同时悄悄换上杀神白起,同时用了三计谋,反间计和瞒天过海还有笑里藏刀,结果是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对战百战百胜的白起,四十万赵军被坑杀,都以为赵国就此剧终的时候,赵国对秦国也来个反间计,结果白起丧失了继续攻下邯郸的最好时机,在一年后的邯郸战斗中,秦国面对五国合纵和廉颇的披挂上证,惨败而归,而在邯郸之战取胜后五国反目,赵国又和燕国大打出手,面对秦国突然发兵,赵国不得已将李牧从北部边防调回,李牧对秦军连战连胜,打出信心,结果秦王再用反间计,李牧被郭开暗算一代名将死于冤枉,赵国国君在亡国后才彻底明白小人郭开的手段,悔之晚矣。
第三个便是燕国,燕太子丹拒绝了联合其他国家抵御秦国的策略,独孤一掷选用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一路追杀燕国,燕王不得已奉上太子丹首级暂得辽东喘息,但要已彻底无力对抗秦国。
随后秦国攻打魏国,这个曾经的泱泱大国沦落到只有国都大梁可守,最后秦国用水淹攻克魏国国都,魏亡。而说到魏国可上溯之魏惠王时期,丞相公孙痤临终前向魏王举荐当时的门客卫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称其二十年就可让魏国一统天下,但公孙痤现在看来也是有私心的,他为何不在自己健康之时力荐卫鞅而要等到将死之时呢,公孙痤并非一个开明贤达的能人,曾排挤走为魏国创造了魏武卒的吴起,可以理解为将死之人其言也善,但是魏王没有给这个年轻人机会,而魏国在庞涓之后也无杰出的军事将领,逐渐走向没落。在之后的魏安里王的弟弟信陵君面对秦国,发兵号令五国合纵打的秦国狼狈不堪,甚至关闭函谷关坚守不出,而后秦国再次连环的离间计使得信陵君被罢免,不久纵酒而死,司马迁评价说魏国失才之病已久,不是一个信陵君可以力挽狂澜的,自此关东六国南北通道被秦国切断,再也无力合纵对抗秦国,而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轮到楚国了,有句话说横成则秦帝,合纵和楚王,秦军乘着所向披靡的士气开始马不停蹄地向楚国进发。第一次出兵秦王拒绝了王翦的六十万大军攻打计划,而用李信和蒙武率兵二十万进攻,楚国选派大将项燕迎敌,项燕布下七处伏兵,打败了李信大军,乘势收复大片失地,而各国开始蠢蠢欲动,韩楚军队不断西进,秦王也别无选择,请王翦出山率兵六十万攻打楚国,王翦的和同样位列战国四大将的李牧廉颇甚至白起相比,情商较高,不断向秦王索要土地财产以消除秦王的疑虑,避免了重蹈其他三人的覆辙。王翦用麻痹战术待冬季到来时杀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打败楚军。最终楚国灭亡。王翦随即也告老还乡,赢得善终。
齐国在秦灭其他国家之时竟然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结果秦国最后矛头指向齐国时,这个国君想不明白两国交好40多年怎么秦国会攻打自己,只能说齐王无知还是秦国的远交近攻太成功。太后摄政期间的侍秦谨的政策不仅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坐以待毙的选择,而同时过于偏袒儿子导致儿子亲政后毫无能力,类似三国时期蜀国刘禅,同时秦国重金可以不计其数的贿赂齐王舅舅后胜,导致齐国更是自己在温水煮青蛙中走向灭亡。
Tip人如国家,国家如人,处于劣势时要明确自己的所处地位,不好大喜功不焦躁不搞休克疗法,否则会因自己的错误指挥加速失败,对于国家就是加速灭亡,而要审时度势,制定有效战略,步步为营,在这当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外界干扰,如战国时秦国也不会对其他六国单纯坐山观虎斗,而是要不时连横插手,捞上好处,此时对于弱国应合纵,但是合纵比连横难度大多了,在战国时期人人口称要诚信礼仪,但是面对切实的利益时却往往不顾此凡言论。
秦国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便是只要是人才便会重用,用高官厚禄留下人才。而当时的关东六国政治制度落后,不能够对人才重用。纵观整个战国,根据地形区位,可统一战国的三个大国是秦国、楚国和秦国,他们均处于七国三个边上,而齐国战略纵深过小,背靠大海,缺乏足够的战略回旋,楚国地处长江之南大幅土地,南方百越之地压力较小,但纵观整个历史,从来不乏南下统一全国者,但是鲜有北上统一全国成功的先例,水土环境可能决定了南方兵士怕寒且不擅长在北方辽阔地带大兵团作战。而只剩秦国进可攻退可守,依据函谷关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