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铁制器具,在春秋时期其实就已广泛使用,但是限于当时铁器冶炼和工具制造的水平,这些便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再加上春秋时期社会的混乱,各国之间都处于一种忧患之中,无论是生产关系和是社会文化,都已经逐渐跟不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铁制兵器是使用铁质器具的重要保障
各诸侯国为了保障本国的安宁和稳定,也只有将大量金属器具的生产投入到军事领域中,为冷兵器的制造提供相应的保障。因而当时尽管生产力还是比较落后,但是各国的军事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魏国、燕国、楚国、秦国的军事实力都有所上升。除了对军事上的重视,以及军需物资的充实,便是冶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了。直到后来中原大地主要由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国各占一方,从而营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各国的铁器才逐渐由军用扩大到了民用。
铁制农具的使用铁质器具的农用
民用上主要体现在铁质农具的铸造上,因为对铁器相较于木质农具和石质农具更为的坚固,所以很快就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流行开来。只是限于价格的因素,各家各户的家庭中所拥有的铁质农具还是很少。但尽管如此,也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魏墓中,就曾发现五十八件铁质农具,包括犁、锄、镰、斧等,而且那一时期的犁,就已经有“V”形的设计。虽然构造还很原始,没有翻土镜面的装置,但还是具有很有效的破土划沟的作用,便于土地的翻整和种子的种植。
冶铁手工业遗址而在河北兴隆县发现的一个战国后期燕国的冶铁手工业遗址中,就曾发现了铸造工具的铁范八十七件,其中还有铁锄、铁镰等农具的范具。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规模较大的、规格比较标准的铁质农具生产技术。除此之外,在河南新郑县和登封市的告成镇发现的韩国冶铁遗址中,还发现了很多原始性的卧式层叠铸范。由此可知,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出了层叠铸造技术。这种层叠铸造技术的原理主要是把很多范片层层地叠合起来,从而一次性地浇铸出多个铸件,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冶铁铸造的工作效率。
冶铁铸造只不过通过对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看,当时的冶铁铸造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的,南北各地铁农具的种类和形式都没有多大区别,这也就进一步表明当时的冶铁技术所达到的同一水平,更便于考古工作的进行和文物的鉴定。
铁农具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铁农具的制造和发展,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相较于以往的木质器具来说,铁质器具更为坚固,也更便于和畜力联合使用。由此,畜力耕田的发展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铁农具的制造同时,铁制农具的使用也对耕作方法的改进起到了很大作用。铁犁因为比较笨重,所以人力拉动的话就比较费力,而结合畜力使用的话,就能够大大减轻人们的工作量,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这种在农业上人力朝畜力的转变,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能够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这在战国时期主要的表现就是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地主思想的发展。这也为社会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铁犁牛耕结语:
铁农具的使用,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大家如果还有其他想法的话,可以留言或私信给笔者,感谢大家支持!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
作者:锋朔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