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纷争的末期,秦国一家独大,对中原地区长驱直入。
到了公元前年,秦国的一个内史,也就是相当于市长级别的将军,名叫内史腾,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方针,率领十万秦军南下,渡过黄河后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韩国的首都新郑,将韩王安俘虏。韩国就成了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其国土被纳入秦国版图,设为颍川郡。
内史腾作为一个类似市长的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将军,就可以灭掉韩国,一方面说明韩国积贫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的秦国的强大。强大的秦国接下来就是把目光投向第二个对手,也是当时唯一可以跟秦国过过招的对手——赵国。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攻打赵国,赵国方面则派出名将李牧和司马尚进行抵抗。
李牧也是大家熟知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原本是赵国北部边境的大将。长期驻守代地的雁门郡,以防备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匈奴部落。李牧经过赵王的批准,享有一定的权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和提拔官吏。还拥有经济自主权,在他的防区内,所有的税收都划进自己的账下,用作军费开支。李牧对待部下和士兵非常优厚,不管打仗还是不打仗,他每天都宰羊杀牛来犒劳士兵,既严格训练士兵,也体恤士兵,所以他的手下对李牧非常信服。
在对抗匈奴期间,李牧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麻痹敌人。不是他不敢与敌人交战,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损失减到最小,所以采取的方法就是先示弱以麻痹敌人,再寻找机会主动出击。他曾严令部下说:“如果匈奴人来了,只需要点滴烽火,然后尽快收拢百姓和马匹物资进城即可,士兵坚守营垒,不得主动出战,否则就斩首。”
匈奴人每次入侵,烽火台就立刻传来警报,大家都涌进城内,只把光秃秃的旷野留个匈奴人。任凭匈奴人在城下叫骂挑战,李牧就是坚守不战。这样一来,匈奴人就认定李牧是个懦夫,甚至连一些手下也认为李牧过于胆小。赵王知道后,遣使来责问李牧,李牧也没有改过的意思。赵王一生气,就把李牧召回国内,另派大将镇守雁门。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匈奴人每次进犯,新将领倒是倒是很勇猛,屡屡出战,但是也屡屡失利,士兵伤亡惨重,百姓的生产劳动也荒废了。赵王不得已又让李牧去守雁门,哪知道李牧闭门不出耍起小性子,说自己有病。赵王就下诏书正式派遣李牧,李牧没办法,只好说:“大王一定要我去雁门也可以,但是我还是要想以前那样的权利,我才敢去。”赵王也只有答应他的要求。李牧来到雁门,还是老一套的方法对付匈奴人。匈奴人许多年都没捞到什么便宜,对李牧又气又恨又没办法。
李牧的手下又过起了无所事事吃吃喝喝的日子,还经常拿到赏赐,大家都攒足劲与匈奴交战。李牧也觉得军心可用,就组织士兵士兵爱擦去诱敌深入的战术。他挑选战车辆,战马0匹,勇士5万人,射手10万人,然后故意将大批的牲口散落在城外。小股的匈奴部队来了,李牧就装作不敌,将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单于听到消息,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立刻率大部人马赶来。李牧边撤退边在沿路布下伏兵,将匈奴引入包围圈,结果一场大战下来,匈奴死伤10余万人,单于侥幸得以逃脱。此战过后的十几年里,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胆量靠近赵国了。
公元前年,秦将桓齮深入赵国腹地,并在武遂大破赵军主力,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赵王迁急了,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李牧大败秦军,将桓齮赶走逃亡燕国。此战过后,李牧被封为武安君。三年后,秦军进攻赵国番吾,李牧再次击败秦军,同时还抵御被秦国挟持而来的韩国和魏国。李牧是当时赵国唯一一个多次击败秦军将领。在李牧的指挥下,秦国名将王翦也未能幸免,大败于李牧。
战国名将中,秦国和赵国是名将人数最多的,四大名将各占两名。正常情况下,即便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也不至于一败涂地。然而事实是,赵国这个第二强国,经常被秦国攻城夺地溃不成军。原因嘛很简单,国君猜忌心特重,常常被小人所挑拨,从而自毁长城。秦国的离间计在赵王那里屡屡得逞,李牧被杀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