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前年~前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一统天下,在秦国统一的道路上,除了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七位贤明君主以外,还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大将,他们为秦国的一统,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秦国名将。
秦国统一的基石要追溯到秦孝公时期,正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才使得秦国逐渐强大,所以秦国的名将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算起比较合适。所以,从秦孝公时期到秦国灭亡算得上秦国名将的有:公子虔、子岸、樗里疾、司马错、甘茂、魏冉、白起、蒙骜、王龁、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章邯。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个名将。
1、赢疾(樗里疾)
绰号"智囊",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更,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封于蜀郡严道县,号严君。秦武王即位后,驱逐张仪和魏章,任命战功卓著的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惠文王八年,率兵攻打魏国的曲沃,驱逐人口,占领城池,将曲沃周围的土地全部并入了秦国。
秦惠文王二十五年,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赵豹,夺取了蔺邑。第二年,他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打败楚将屈匄,夺取汉中。
秦昭襄王元年(前年),樗里疾率兵攻打蒲城。
2、司马错。
秦惠文王九年,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国,与蜀国军队在葭萌交战,蜀王兵败逃到武阳。同年十月,秦军灭亡蜀国,将蜀王贬号为蜀侯,而任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秦国吞并蜀国以后,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年),司马错当时担任国尉,率领军队攻打魏国的襄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年),将领白起接替司马错担任国尉。
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年),司马错担任左更,受命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轵地(今河南济源南);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邓地(今河南邓州,一说今湖北襄阳)。
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年),司马错担任客卿,与大良造白起率军攻打魏国的垣城和河雍二城,秦军拆断桥梁夺取二城。之后,秦军抵达轵地,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的河内,秦军打败魏军,魏国献出安邑给秦国以求和,秦国将城内百姓驱赶回魏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司马错奉命调动陇西军队,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秦军击败楚军,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给秦国。
3、甘茂。
秦武王时期,任左丞相,攻取韩国重镇宜阳。窥东周,通三川。
4、魏冉。
秦昭王十五年(前年),夺取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魏冉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
秦昭王三十三年(前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魏冉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魏冉又增加了封邑。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年),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斩首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赵去攻打齐国。
5、白起。(战国四大名将,被称为“人屠”)
秦昭王十三年(前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击破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秦昭襄王十五年(前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眉县白起故里碑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溃不成军,退却到陈(今河南淮阳),楚顷襄王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国巫、黔中郡。
楚顷襄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向西虽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经过秦国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
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年),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败逃。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年),长平之战爆发,白起歼灭赵军四十五万。
6、王翦。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年),王翦从上郡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政盛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年)王贲率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假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
7、章邯。
在陈胜发难于野,诸侯并起,几十万大军逼近函谷关时,章邯临危受命,靠临时组织起骊山囚徒,一败周文之数十万大军,再破齐楚之联军,先败后胜,击破楚军统帅项梁,杀之定陶。
荥阳将军田臧派李归等守荥阳城,自己带精兵往西迎战秦军,在熬仓与秦军大战,田臧战死。章邯继续进兵荥阳城,攻城,城破,李归等战死。
章邯出战,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二世胡亥又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协助章邯进攻义军。军队向栗县进发,到达栗县,项梁派别将朱鸡石、余樊君和他交战。余樊君战死,朱鸡石军败,逃到胡陵。
章邯包围魏王魏咎于临济,楚将项它、齐将田巴率军救援。章邯击败联军,杀死了魏相周巿和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自杀,魏豹逃跑,章邯又追围田荣。
项梁率军救援田荣,在东阿下击败章邯,章邯向西撤退。楚军在濮阳东再次与章邯交战,又打败了章邯,秦朝发动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军势复振,守濮阳、环水。刘邦、项羽不与之战,绕过进攻定陶。
项梁自东阿出发,向西进军,到达定陶。章邯在夜间让兵马口中衔枚,攻打楚军,大破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
在之后巨鹿之战中,秦军被项羽击败,秦军退却。章邯退至棘原驻扎,项羽驻扎在漳水南岸,两军相持,没有交战。
汉元年(公元前年)八月,刘邦用韩信的计策,从古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刘邦用赵衍之计,从他道攻陈仓,雍王兵败。章邯在好畤停下与汉军交战,又被汉军打败,退保废丘。刘邦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
刘邦久攻废丘不下,至汉二年(公元前年)六月,汉军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