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张仪凭借一张嘴巧舌如簧,瓦解了苏秦苦心经营的各国合纵之策,他出使各国,用计迷惑各国国君,破坏各国之间的信任,以达到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削弱他们实力的目的,很多人都把秦灭六国的很大一部分功劳归于张仪身上,但其实,六国合纵政策的瓦解并不是因为张仪,而是各国之间的战略导致他们必然发生矛盾,最终无法合作,就以韩赵魏三国为例。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们彼此联合,即便秦国强大,也无法奈何,但是他们后来矛盾丛生,与他们的国策有关,张仪只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韩赵魏三国都城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灭国频繁,都城的迁徙也十分频繁。赵国在独立之后率先迁都,都城经历了由晋阳——中牟——邯郸的变迁,韩国经历了由宜阳——阳翟——新郑的变迁,魏国经历了由安邑——大梁的变迁。三晋的都城沿着太行山——巫山这一条纵线分布,又沿着黄河一带分布,更重要的是,靠近洛邑,地处中原中心,太行山——巫山纵线以左,是广袤的华北平原,因此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赵国都城由晋阳、中牟到邯郸,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更靠南了,但是邯郸其实是一个四战之地,邻接秦、燕、齐、魏,赵国统治者定都这里可以看得出开拓进取之意。赵国便是从邯郸争霸天下,从而威胁齐、魏。公元前年,赵敬侯在灵丘大败齐军,敬侯三年,赵又大败齐军于廪丘。但是,赵国开拓进取,尤其是向南方开拓,引发了魏国的不满,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才有了“邯郸之难”。赵国屡次向中原用兵,无非是想争得这一块宝地,但是并没有实力完全歼灭他国,而且还致使邯郸被围,国家差点产生了重大危机,虽然赵国实力并没有太大损伤,但是却暂时放弃了南下争夺中原的战略,在赵国南部筑起长城,转而北上。赵国北进,灭掉中山,增强了自身实力,北进战略被证明是正确的。
战国时期的郑国是被韩国所灭,郑国也是夹在缝隙中生存的小国,对它来说,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北有晋国,南有楚国,郑国在晋国与楚国之间,首鼠两端,一时依附晋国,一时依附楚国,后来才被分裂的晋国中的韩国所灭。韩国灭掉郑国以后,将都城迁徙到新郑,才算稳定下来。
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最占便宜的其实是魏国,魏国占据了晋国的核心区域,发展最好,起初,魏国定都安邑,在国力强盛之时,对秦发动了几次战争,将秦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夺走了,秦国被逼退让。但是,在解除了河东的威胁之后,魏国的战略便改变了,以后迁都大梁,往中原的方向迁徙,开始了中原之争。但是因为各国的制衡,魏国并不能完全攻克大国,实力一点点被消耗,以至于最后地位没落,无力再争夺。
以韩赵魏为例,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争夺都围绕着中原腹地,彼此争斗不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给了秦国休养生息、发展的机会。秦国的张仪之所以能够挑动各国敏锐的神经,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各国在争夺的过程中彼此利益冲突,产生了切实的矛盾,才被张仪所利用。所以,张仪连横成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口才好,而是因为各国战略上产生了根本的冲突,都想要中原,可是又都没有实力完全消灭对方,彼此冲突,彼此制衡,霸主可以轮流做,统一天下谁都别想,最后还是便宜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