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是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千多年前,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转折时代,杀红了眼的诸侯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停地进行混战。就在位于今天陕西省一带的秦国,为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正在把锋利的刀刃指向邻近的韩国。就在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刻,韩国水工郑国说服了秦国的当政者,在当时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富有戏剧性的是,最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了灭亡。
秦国要实现称霸天下的目的,就要首先灭掉韩国。韩国所处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到黄河下游地区去的交通要道。公元前年,秦国夺取了韩国都城新郑的重镇成皋、荥阳,韩国此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了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这个人拥有的武器只有一张嘴,他要执行的任务就是说服秦国兴修水利,这个人就叫郑国。在韩国看来,认为是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把水利作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各国还把水利当作关系农业丰歉、国家强盛的大事。而秦国的关中平原,当时还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韩国的建议与当时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这一建议背后隐藏的杀机,就把韩国赖以救命的“疲秦计”,当成了可以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大统一的一招好棋。于是当年秦国便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