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百思不得姐作为赵国首都的邯郸,为何不铸
TUhjnbcbe - 2025/3/25 10:17:00

方足布是战国中晚期广泛流通于三晋(赵魏韩)地区、燕国、周王宗畿地区的一种“国际性”货币。历年来,方足布出土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币文几乎囊括了三晋地区各大城市的名称。

方足布种类繁多,是先秦钱币研究的一个重点

例如,韩国首都平阳,铸造有平阳方足布;韩国大城市宅阳,铸造有宅阳方足布。赵国北安阳,铸造有安阳方足布。平、安、宅,三枚方足布也是流传数量最大,最容易收集到的,也俗称“三阳布”,因寓意三阳开泰,所以一般钱币爱好者都有一套。

此外,还有魏国的首都大梁,铸造有梁邑方足布。燕国就更不用说了,襄坪、匋阳(也释读为阳安),是出土量最大的两种方足布,动辄几万枚。除了燕国的高铅方足布,三晋地区铸造数量最大、流传地域最广的几种方足布,分别有:平阳、安阳、宅阳、蔺、梁邑、长子、齐贝(也释读为贝地)、襄垣,这八种方足布是收藏爱好者的入门级品种,凑够这八种布,再加上燕国的襄坪、匋阳,一共十枚,就算是正式步入了方足布收藏的大门。

等等!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了问题。韩国首都平阳铸方足布、魏国首都大梁铸方足布、燕国迁都辽东后的首都也铸方足布。而且这几种方足布都是发行数量巨大、最常见的品种。百思不得其解的诡异情况出现了,赵国首都呢?邯郸为何缺席方足布?赵国在战国中晚期,有20多个大城市同时铸造方足布,例如:中都、彘邑、土均、祁邑、北屈、襄阴、阳邑、兹城等地。更重要的是,著名的平原君赵胜,这个赵武灵王的儿子,他把封号也铸在方足布上,发行了“平原”方足布。《战国策》中著名的人物长安君,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太后最宠爱的幼子,也把封号铸在方足布上,发行了“长安”方足布。

而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赵国核心城市:邯郸,居然不发行方足布!不仅没有方足布,连小尖足布也没有!

这就令人奇怪了。其实邯郸作为币文,出现的很早,春秋晚期的耸肩尖足布空首布、战国早期的大尖足布,都有“甘丹”币文。

到战国中晚期,赵国发现直刀币之后,又出现了“甘丹”、“甘丹刀”两种青铜刀币。

那么,核心问题再次出现,邯郸为何不铸造小尖足布和方足布?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研究一下邯郸的历史了。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年的建城史,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也有学者认为邯郸的地名源于邯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郸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由此看来,邯郸的历史,比赵氏的老根据地“晋阳”,要久远得多。

说起晋国的赵氏,首先要说赵氏第一代宗主:赵衰。赵衰这个人,一开始运气确实比较衰,30多岁时正值年富力强,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可惜遇到了晋国历史上的一次超级大动乱:骊姬之乱。沉溺女色的昏君晋献公,听了骊姬的枕边风,一定要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重耳。没办法,赵衰跟随公子重耳踏上了19年的颠沛流离的流亡之路。幸运的是,在风烛残年之际,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赵衰被拜为上卿,赵氏家族开始发达起来。这时候,赵氏的封地主要是两大块,一块位于山西中北部,基本以晋阳为中心。一块在河北中南部,基本以邯郸为中心。邯郸赵氏的宗主是赵衰的亲侄子赵穿。赵衰死后,儿子赵盾为赵氏宗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对这个人颇有好感,因为赵穿在桃园弑杀晋灵公后,把黑锅甩给了赵盾。晋国史官在史书上记载:赵盾弑其君。赵盾看完史书后,居然没有杀掉史官董狐。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代的齐国崔杼,崔杼弑杀齐庄公后,齐国太史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崔杼连杀三位秉笔直书的太史,仍然没有改变史官前赴后继地英勇赴死。好吧,扯远了。我们继续说赵氏。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成公之女赵庄姬。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就要发生了。大家都知道,赵朔与庄姬之子赵武,就是《赵氏孤儿》的男主角。与此同时,邯郸赵氏的情况也要说明白。赵穿这个坑哥专业户死后,由他的儿子赵旃继承成为邯郸大夫。赵旃死后他的儿子赵胜继任,这时下宫之难中赵氏大宗几乎被杀绝,邯郸的小宗未受牵连。赵胜死后他的儿子赵午继立,就是《左传》里和赵鞅火拼的邯郸午。因为不肯归还卫国的五百民户,邯郸午被赵鞅所杀,邯郸氏又是中行氏的姻亲,这才引发了后来卿族之间的大混战。回过头来说赵武,赵武担任晋国正卿,执掌晋国的国政,也是一代杰出的政治家。赵武之孙即赵简子赵鞅。赵简子时,命令家臣董安于重新翻修、建筑晋阳城。赵简子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赵襄子赵无恤。

也就是说,在春秋晚期,赵氏铸造耸肩尖足空首布的时候,邯郸赵氏铸造了“甘丹”币文的空首布,晋阳赵氏铸造了其他文字种类的空首布,如晋、易,及数目、干支等。

晋阳赵氏的赵鞅杀掉邯郸赵氏的赵午后,邯郸回到晋阳赵氏的手中。此时,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改革了货币形态,对空首布进行了平面化处理。赵氏的核心城市晋阳,发行了大型尖足布晋阳,邯郸城也紧随其后,发行了大型尖足布甘丹。而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小型的尖足布和方足布尚未出现。

赵简子和赵襄子父子两代,经营晋阳城作为根据地。赵氏有仓库充实的邯郸城、有城坚池深的长子邑。从赵鞅到赵无恤,并没有给晋阳城增加赋税,反倒是宽缓治民,这样赵氏在晋阳周围就形成了良好的民意基础。这也是后来智伯水淹晋阳时,赵无恤能够反败为胜的根本原因。

晋阳在春秋落日的余晖中负载着晋阳赵氏奔向新的时代——战国。赵国的历史从此渐渐开启,晋阳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公元前年,赵国都城由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国君。这个时代属于战国早期,流行的货币仍然是一釿型的尖足布和原来的旧币空首布。直到战国中期,方足布和小尖足布出现后,赵国又迁都了。公元前年,赵敬侯迁都河北邯郸。这块赵氏的老封地,成为赵国的新首都。迁都邯郸,主要是为了服务于逐鹿中原的大战略,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都是基于这个战略考虑。

50年后,一位伟大的君主登上赵国国君的宝座,这就是赵武灵王赵雍。他在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

刀币,本来是“胡人”的货币,赵国本国的货币是“铲币”。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的改革之中,要求“穿胡衣、骑胡马”,学习胡人的技能和文化,发行刀币,应该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赵国其他大城市按照当时的潮流铸造方足布的时候,赵国的首都,这个改革的核心地区,却主动放弃了这个农耕民族的传统货币形态,创新铸造发行了刀币。我想这正是赵国首都邯郸,不铸造小尖足布和方足布的主要原因。

此文已征得#古泉学苑#王昭迈先生同意,未经同意,请勿转载,谢谢~

扎心了!花了4万多买的“珍稀古钱”其实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缠线板

最倒霉的陵墓,周身盗洞条,围绕它的盗墓活动长达两千余年

众多的古玩收藏类目中,古钱币收藏最有趣~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思不得姐作为赵国首都的邯郸,为何不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