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北京大学图书部主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特别讲师、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
马衡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的治学一方面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据、实事求是的朴学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采用了近代考古学等科学方法,以丰富和改造传统的金石之学。尤其是他突破了旧金石学者的书斋式研究,开始重视实地调查发掘,主张对出土古物的种类、数量、方位等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并有效保护原建筑物。在马衡看来,考古对象虽然分为地面文物与地下文物,“地面上的东西,找起来固然容易,但是毁坏起来也容易,所以存留的就不多;地底下的,找起来虽然比较的难一点,可是保存得好,发现出来是有系统的”,所以特别强调“要讲考古,是非发掘不可的”(《考古与迷信》),并认为中国海陆域内的地下文物即是一部“地下二十四史”,主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以打开更重要、更精确、更复杂的“地下二十四史”。
创建北大考古学科
年2月,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率先成立考古学研究室,是为乃至东亚最早的专门考古学机构,由马衡担任主任,同时特辟陈列室,陈列本校所藏的古器物及金石、甲骨拓本等文物。马衡上任后,又陆续外聘罗振玉、王国维、伯希和、今西龙等人为考古学通讯导师,并多方搜求古物。不过由于研究室经费有限,无力自行开展探险与发掘活动,只能从古董商人手中收购零星材料,故难以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古学研究。
为此,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复于年5月于考古学研究室下设古迹古物调查会,“专以调查全国关于考古学上之材料为任务”,由马衡任会长,计划先从调查入手,待经费稍有余裕,再行组织发掘团。次年5月,古迹古物调查会更名为考古学会,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以“考古学”命名的学术团体。学会仍以马衡为主席,马衡、沈兼士、陈垣、李宗侗、袁复礼(代顾孟余)五人为常务干事,另有叶瀚、陈万里、韦奋鹰、容庚、徐炳昶、董作宾、李石曾、铎尔孟等会员。根据章程,学会以“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过去人类之物质遗迹及遗物”为宗旨,会员组织“除考古学家外,应网罗地质学、人类学、金石学、文字学、美术史、宗教史、文明史、土俗学、动物学、化学等各项专门学者,与热心赞助本会会务者,协力合作”(《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会开会纪事》),其具体实行方法则分为探险、发掘、鉴定、修理、保护、记录、出版七种,并提出与国内外各同志团体互相联络。
年8月,河南新郑、孟津掘获周代器物甚多,其中包括不少青铜重器。9月,马衡即代表北大国学门前往两地调查,于新郑考察了古器物百余件及其出土情况,于孟津购回出土青铜器90余种、余件,其中大半为车饰。并携回古物拓片、照片多种,还撰写了《调查河南新郑出土古器报告书》《调查河南孟津县出土古器报告书》。尤其是前者,详细记载了古物出土的时间、地点、经过、种类及其数量,绘制了发掘图,并对其作了具体说明。作为北大考古学会开展的第一次调查活动,新郑、孟津两地的古物调查虽不属于有计划的科学发掘,但马衡所做调查及其《报告书》所述各项内容已包含了近代田野考古的成分。
此后,马衡又数次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等地调查,发现并购回一批汉魏石经残石及拓本,为学校购得一些车器。考古学会会员徐炳昶、李宗侗、陈万里、顾颉刚等人亦先后调查并保护了北京西郊大宫山大觉寺明代古迹、碧云寺古冢、圆明园文源阁遗址、甘肃敦煌古迹等。
通过会员的搜集访求,以及中外热心人士的慷慨捐赠,截至年春,考古学会已收藏古物“金类二千件,石类二百又五件,甲骨六百五十五枚,玉类七十六件,砖类六十九件,瓦类百十一件,明器、陶类三百四十五件,封泥百七十七枚,壁画五十七方。其中有商周彝器、车马饰,汉石经、黄肠石、封泥、画像石,汉魏带字瓦片,汉唐明器,汉至明代铜镜,石赵刻石,六朝至宋代墓志,希伯来古文字刻石,北魏至唐造像,经幢,历代钱币,还有新石器时代古物”(傅振伦《马衡先生传》)。学会还收集、制作了不少标本模型,用于教学、研究与收藏。如东北及朝鲜诸地古墓模型、燕代陶器纸型及故宫博物院之新嘉量、《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洛阳出土之石磬、河南出土之唐代明器等(傅振伦《记北京大学考古学会》)。与此同时,考古学会还在古物陈列室的基础上增设了石刻室、照相室、传拓室等,以方便史学系学生实习及校内外人士参观与研究。
发掘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故城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城东南,为战国时期燕国都城,是目前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燕下都遗址保存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故城内外历年皆有古物出土,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