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河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召开。发布会上,新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慧娴就新郑如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回答记者提问。
张慧娴表示,新郑是黄帝故里、郑韩故城、红枣之乡,也是一座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底色不断擦亮的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近年来,新郑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森林、河流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以省级生态县(市)创建为抓手,系统推进生产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绿色治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良性互动、互促共赢。新郑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排名持续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生态县(市)、河南省森林城市、全省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市)等多个荣誉称号,围绕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用好指挥棒,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变革。坚持以绿色GDP政绩考核为导向,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一方面,做足绿色发展的“加法”,全力构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三主三新”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另一方面,做足低碳发展的“减法”,持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当下,绿色不仅成为新郑生态优化的“指挥棒”,更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是打出组合拳,大力推进治理方式绿色变革。加强顶层设计,相继编制《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新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新郑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郑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系列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空间布局规划通盘谋划,全力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全省率先成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合专案组,亮出惩治污染环境犯罪第一剑;成立全省第一支大气污染防治督导应急分队,吹响“零点”夜查行动集结号。
三是紧盯民所盼,持续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有“绿”,城市才有生机;有“水”,城市才有活力。新郑紧盯群众对美丽环境、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六化”行动和双洎河综合治理等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累计建成公园(游园)65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县级以上道路廊道绿化和所有规划保留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通过省级生态县(市)创建,新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年以来,围绕省级生态县(市)创建,新郑累计投入21亿元用于环境污染防治。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收获了金山银山,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总量稳居全省榜首,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县(市)首位,是全省唯一一个达到地级市优秀水平的县市。(正观新闻记者孙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