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政协网
乡愁是一份对家乡的深刻眷恋之情,人到中年,日渐浓郁。工作之余,看了央视的《记住乡愁》节目,更是深有感触,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一晃,离开家乡,来到新郑工作,已二十余载,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她见证我的成长,我目睹她的发展。尤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看到了她在教育发展中的崭新变化。
教育的发展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工作中,同事们经常与我分享他们工作、家庭中的事情,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史院长,俺妞今年顺利到泥河新城幼儿园入园了,我这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今年幼儿园入学不用在幼儿园外面排队,也不用网上摇号了,符合报名条件即可入园。”同事王老师满脸欢喜地对我说。我分享着同事的喜悦,也看到了近年来虽然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受阻,新郑市委市政府依旧多措并举,不断增加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新建、改扩建多所幼儿园、中小学,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办公室又传来一阵阵啧啧的赞叹声,同事李老师通过手机展示着自己儿子学校版画课上孩子们正在制作版画的视频。“用铅笔在吹塑纸上画稿,笔尖着力扎出疏密有致的纹理,把水粉颜料涂在底版上,覆上色卡纸固定好,滚压片刻静待均匀上色,栩栩如生的版画便跃然纸上……”孩子们娴熟的技术引得大家的一致称赞,同时也纷纷谈论起了新郑各学校的特色办学,如新华路小学的“版画”“戏曲”、实验小学的“科普教育”、城关乡三中的“白居易诗文朗读与鉴赏”、新郑高级中学的“激情教育”等,以及孩子们在这些特色教育中的成长和收获。我知道,这些都得益于新郑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一校一品”多元发展的特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同时,大家还谈到了新郑的高中招生政策的变化。同事们大多来自省内各地,虽然来新郑工作多年,但很多人户口依旧在老家。以前孩子上高中,由于不是本地户籍,都要缴纳一定的择校费,现在也不用交了,极大地减轻了外来家庭的负担,方便了孩子上学。而且,新郑市多年来在招生中,坚持均分生源的做法,将所有计划内学生全部平分,考生不再选报志愿,录取时按照成绩、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将考生名单通过计算机分成若干等份,由各普通高中学校抓阄抽取,在保障高中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学生及家长的择校困扰。
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我这个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育者来说,更是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