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墓地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而且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系列的风水理论。西晋郭璞《葬书·内篇》介绍墓地的选择时说:“丘垅之骨,岗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是风水学说盛行之后流行的说法,但此一认识是逐步积累的结果,古人重视墓地环境的选择,是有着古老渊源的,秦人包括早期秦人对墓地的选择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和分析秦人对墓地的选择和墓扩布局特点,是探索秦人墓葬分布规律、了解其埋葬习俗,更好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墓地的选择包括墓地与聚落的关系、墓地所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对东周时期秦人迁都关中之后,墓地与城址的布局关系已经比较清楚,而长期以来,对秦早期城址、聚落与墓地的关系一直不清楚。随着礼县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对早期秦人墓地与城址的分布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大致可以看出,秦人墓地从西周时期分布于城内到向城外分布,墓地与城址呈不断分离的态势。这一趋势与中国古代墓地与居址不断分离的趋势相同,也与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有关。
早期秦人墓地的分布,以大堡子山和西山遗址为例,年西山遗址和年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两个遗址周围据报都发现了目前秦人最早的夯土城址。大堡子山发现的城址由于目前考古工作的不足,其时代、与夯土城墙范围内的秦公大墓、墓地以及与居址的关系,目前还不明了,有待于进一步的工作确定;西山城址的时代则是可以确定,其年代下限在春秋早期以前。可以看出西山遗址与城址年代相同或相近的墓地分布都位于城址之内。
西山遗址年共发掘西周中期至战国时期的墓葬25座,都分布于城址的东北部,并且不同族属的墓葬分区埋葬。大堡子山遗址的秦公墓葬及其以北、东北的余座中小型墓也都位于城址或聚落的西南部,在城址的西北部还有春秋时期的墓地。这种分布于城内的原因,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由于属于外来人群,与当地的戎人处于对立之势,二者之间的相互攻伐使得为避免敌人“戮及先人”的情况发生,而将墓地设置于城内。
这两个遗址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城址布局的大致情况。至于其它遗址的墓地因为目前没有城址的发现或虽有发现但工作不足,而对于其是否分布于城内而不详。圆顶山墓地目前清理的4座墓和1座车马坑,都位于西和河(漾水)的南岸的第一台地上,地刻氏平,不是建造城址的理想位置,可能是因为其时代己到春秋中期,秦人实力已对戎人处于优势,因而不必将墓地安置在城内。西山遗址北边隔刘家沟而望的莺亭山遗址,在山下的半山腰的平坦地带经过钻探,也发现有81座墓葬,因未进行发掘而情况不详。其是否与西山遗址有关或是附属另外遗址而不能确定。
秦人进入关中之后,先后有襄公徙研、文公居汧渭之会、宪公居平阳、德公居雍5个都城。它们都先后进行了一定的工作,对都城与墓地的布局关系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陇县磨儿源发现1座据考证为襄公徙湃的春秋城址,在城址以北1.5公里的边家庄为等级较高的贵族墓地,在其以北约5公里还有目前发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店子墓地,为一般的平民墓;凤翔长青孙家南头墓地及宫殿遗址、城址的发掘,为“汧渭之会”的位置提供了线索。
墓地位于宫殿遗址、城址的西边地势较低的汧河东覃,平阳城址目前还没有发现,但其位置大致在东到阳平、西到杨家沟的范围之内,在此东西大约20公里的区域发现有秦家沟、西高泉、太公庙、南阳、洪源、宁王等墓地和遗址,墓地内有较多等级较高的铜器墓,说明墓地也是在城外分布的。凤翔县城南的雍城遗址作的工作最多。秦都雍城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对其位置、形制规模;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及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城南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及小型墓葬区的分布及其内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在小型墓葬区以南,即今南指挥乡南部的雍岭一带是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区。秦公陵园与小型墓葬区,两者既彼此相连,又有各自的范围,根据目前对其己经钻探发掘的结果看,基本都在雍水两岸特别是雍水南岸的源地上,显示着墓地与都城是严格分离的。雍城附近的战国小型秦墓比春秋秦墓更靠近秦公陵园,这是否因为随着都城的东迁,陵园管理相对松弛,雍城近郊墓地的扩大,使得秦公陵园的范围内也有平民墓地。咸阳由于随着都城建设的不断发展,陵区由最初的位于都城西北的咸阳源上,到后来移到都城东南数十公里的骊山西麓和北部的渭河以南的台源和山前冲积扇上;
而国人墓地则分布在都城周围的近郊。早期的平民墓地近都者,主要分布在西北隅的源上,东临宫城,西去毕陌陵区,三者一线,处于交通大道上。其范围西自今咸阳市渭城区石桥乡摆旗寨,中经沙家沟、黄家沟、东达窑店镇毛王沟之西,长达多米,再由此东西一线往被推进米,就是墓地的宽度。整个墓地约占地面积达万平方米。嫣王、黄家沟、任家嘴、均嗽墓地都经过发掘,多为战国中小型秦墓,这一地区可能是都城中的平民墓地区。在咸阳渭南宫殿区周围还零散地分布着尤家庄、山门口、半坡等墓地;此外在秦东陵东北的刘庄墓地、秦始皇陵外城西北角外约1公里的苗家坡秦墓可能与陵园有关。
可以看出,秦人都城周围各种墓地的分布,从早期的西山、大堡子山等地甲般分布于城内,到进入关中之后,国人及中、小贵族的墓地多分布在都城的近郊,国君的陵园则选择较前者分布距都城更远的一些地势开阔,水深土厚,宜于建造,范围广大陵园的地区。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大型墓在都城内外的布局,春秋时期一般分布在都城之内,例如洛阳东周王城的东北部、齐临淄故城东北隅河崖头村一带、曲阜鲁国故城西部、江陵楚纪南城等列国的大型墓。
进入战国以后,一部分诸侯国仍沿用春秋时期的作法,高级贵族墓地仍分布在城内,如东周王城、燕下都等;大部分诸侯国的高级贵族墓地则移向城外、近郊,例如齐临淄城周围的齐国贵族墓、魏国王室墓、赵国邯郸城西北的的赵王陵、楚江陵纪南城西北部、北部等;只有中山国的陵墓既有城内又有城外的。郑韩故城曾先后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所以目前所发现的大中型墓主要在郑韩故城内和故城周围。春秋时郑国的大中型贵族墓主要位于西城内东南部、东城内西南部后端湾村一带,其它墓地也有少量分布。
小型墓则在郑韩故城内外都有分布。城内在东城西南部的新建南路、后端湾、东城南部的工农路、河李村一带;城外在故城东墙外、黄水河东岸的马家村、李家村、新郑烟厂一带;西城南墙外的烈江坡村,此外,在故城内还有零散分布。战国时韩国各类墓主要分布在城外,大中型墓在郑韩故城的西部和西南部,中小型墓在城东、南、西三面都有分布。
由此可见,东周时期各诸侯国贵族墓地分布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从都城内向都城外乃至近郊分布,这是都城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因频繁残酷的战争,统治者害怕“攻城的敌人会戮辱他于门的先人,所以把死者葬于城内,使之处于安全之地”。秦都城与墓地布局也基本符合这一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