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秦昭襄王登基后,任命范雎为宰相,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使秦国实力大增,而秦国则采取了远亲近战的战略,成功地与齐国、楚国结盟,将韩赵魏三国逼得走投无路。
五国与齐国开战后,齐国几近灭亡,脱离了争霸的行列,秦国从此一统天下。只是赵武灵王在秦国东部的努力下,赵国的军事和政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就连秦国都对他忌惮三分。
两国之间一直在明争暗斗,互相试探,最后因为上党之争,导致了长平之战,赵国一败涂地,再也没有了争雄的可能。韩国把上党十七座城池交给赵国,明显是一种自卫的策略,把秦赵两国的战争引到一起,自己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应付这场变故。
长平之战是赵国必须要面对的一场战争,秦国东进,必然会使赵国元气大伤,而把上党交给秦国,则是赵国所不愿意看到的。那赵国又是怎么考虑这场战争的?怎么会这么狼狈?
一、上党的斗争
1、秦国的兴起
秦昭襄王登基后,为了巩固王权,他采取了“内应外合”的战略。继宣太后一派之后,昭襄王执掌朝政,委任范雎为宰相,向邻国施压军事政治,而对远国则采取联合和亲善的政策。
秦国在昭襄王的领导下,国力再上一层楼,秦国的入侵从未停止,秦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将韩赵魏三国合并,以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道路。
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国,这次会盟虽然缓解了赵武灵王对赵国的威胁,但双方都知道,大战在即。
2、给赵国带来灾难
自从秦昭、襄王合纵,将其他诸侯国逼入绝境后,秦国的东进势不可当,秦国先后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和新郑,兵锋对准了韩国的上党十七城。
韩国这时无力保住上党,遂向赵国提出上党十七座城池,这是把烫手的山芋交给赵国。
3、对赵国的思考
韩国提出将上党划归赵国,这件事在赵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保守派对此十分慎重,怕与秦国发生全面战争,而激进派则认为,这是赵国最好的时机,可以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拿下十七座城市。
之后,大臣们在权衡利弊之后,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赵孝成王收服上党,赵国和秦国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赵国,看似走入深渊,其实是一场豪赌。
那时只有赵国才能与秦国分庭抗礼,双方必然会有一场大战。与其把上党交给秦国,还不如主动出击,若放任不管,赵国必然会处于战略劣势。
二、长平战役
1、战术失误
赵国在战略上没有任何错误,可是在战术上,赵国却犯下了很大的错误。在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中谋反廉颇,使廉颇的防守阵势大乱,由赵括担任大将。
而他的对手,正是白起。白起利用赵括的战意,派出一支军队,引诱他进入战场,然后将他团团围住,截断他的粮草。
长平一役,赵国大败,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击溃,损失惨重。这一战,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的一个重大转折,不仅为白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开创了一个经典的歼灭战役。
2、退出争霸
赵国沦于长平之战后,成为一个平庸的小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上党是秦国的地盘,秦国再也无法阻止东进,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结束,一统天下。
三、秦与赵长平之争
上党之争所引起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三大战争中的一场,也是最终决定了整个国家命运的战争。对秦国来说,只要占领上党,就可轻易吞下韩赵魏三个国家,然后再向东扩展,就能完成他的大业。
对赵国来说,四十五万精锐的损失,就相当于失去了军事上的优势,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小国。齐楚衰微,韩,赵,魏三国加在一起,也敌不过秦国,而燕国更是自顾不暇,无人可制秦国。
秦赵两国必然会发生战争,在长期的互相试探之后,由于上党之争,两国最终爆发了全面的战争。赵国的策略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战术和选择上却犯了严重的错误,再加上君臣间的信任不足,这才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利。
赵国在长平一役中损失惨重,无力组织大规模作战,上党一带一是秦国的囊中之物,战国时期联合、阴阳钩心斗角的混乱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秦国开始一统天下。赵国之所以下定决心要拉拢上党,发起长平之战,并非因为利益蒙蔽了双眼,而是在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抉择,秦赵之战,只不过是提早而已。
参考文献:《史记》